
把根扎在东瓯大地,把藤伸向四面八方。
温州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现有83.6万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357个温籍海外侨团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市新一轮“强城行动”中,如何进一步推动家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地发挥侨智侨力,助推我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冲刺“双万城市”?《代表在线》栏目邀请四位侨界市人大代表,听一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市人大代表
温州市华侨总商会常务副会长 林光武:
搭平台、优营商、强根亲
推动侨界资源参与地方建设

温州不仅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也是著名侨乡。遍布海内外的温州人或温州商人,不少在各自领域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商业体系。但“风筝”飞得再高,线仍牵连在故土。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温州人,心怀桑梓,时刻想着反哺家乡。在推进“强城行动”过程中,侨商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为此,建议要合理利用侨资侨力,共同推动城市实力再攀升,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治理能力。同时,也希望部门能搭建更好的产业平台,招才引智,让更多侨商参与“强城”助力“强城”,从而带来更大效应;部门应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再下工夫,更大地推动侨界资源参与地方建设;进一步推动华文基地建设,增强根亲意识,促进侨二代侨三代与家乡的融合。
以“侨”为“桥”,内外温州人携手并肩共同努力,温州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市人大代表
瑞安市侨商协会会长 朱良仕:
用好产业海外资源和侨领网络优势
推动“侨智回归”助力创新能级跃升

温州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等七大重点产业的海外资源禀赋优越,而且我市具备侨领网络优势,在“强城行动”中应利用好这些优势推动“侨智回归”助力温州创新能级跃升。
依托在外侨领,设立“温州海外人才联络站”、建立“人才技术数据库”。重点对接七大重点产业领域,分类录入海外精英信息,含研究领域、专利成果、合作意向等;关联企业需求标签,实现智能匹配。
建立“海外技术痛点清单”。建议市经信局、工商联提前收集企业需求,并分类推送给人才联络站的相关侨领,定向搜索和对接专家;建立“海外材料样品库”。收集欧美最新高分子材料样品,如可降解塑料、耐高温弹性体等,每月寄回温州,进行性能测试,为企业研发提供参照。
建立“侨领-企业利益共享机制”。对通过联络站达成的技术合作或订单,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激发侨领积极性。
市人大代表
永嘉县侨联副主席 夏海潮:
留人、留心、留梦
推动家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交流合作

长期活跃在侨务工作一线的夏海潮提出了留人、留心、留梦的建议。
所谓留人,即“落户”。夏海潮表示,要整合公安、社保、侨办等部门资源,设立“华侨落户一件事”专窗,试点“柔性落户”政策。同时,全面开放年满18周岁且在国外出生拥有中国国籍、在国内未登记户口的华侨落户,简化落户条件,开通“绿色通道”,体现政策温度与灵活性,打好新时代“侨牌”,要抓紧时间,不能让这些华侨成为“外地人”。此外,简化审批条件与流程,尤其是对海外出生、拥有外籍的高学历优秀青年华人华裔回温,给予办理“长期居留”,助力其“回温路更短”,既留住乡愁,又引入国际视野与资源。
留心则是文化认同。建议在温州中学等名校创办“港澳台侨联考班”,将联考课程与瓯越文化选修课相融合,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人才,增强他们对温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做到“心在温州,家在温州”。杭州、青田等地已开班,温州要迅速行动起来。
留梦的“梦”,即理想和未来。建议加强对华侨回国落户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结合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抓住人口红利的关键转变期,降低华侨落户的条件限制;同时出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契合侨民回乡创业、工作需求。建议以“先行先试”推进政策落地,打造全国侨务工作标杆,为温州发展注入国际化动能,留住温州华侨的“根、魂、梦”。
温都记者 陈莉莉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林剑静
审核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10月31日06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