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诊记| 把病床搬到患者家中,把医疗服务送进社区!瑞安、龙湾探寻巡回诊疗服务新模式

2025-10-16 16:40 掌上温州客户端 

在老龄化趋势加快与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如何让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在家门口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近日,记者走访了瑞安市高楼镇宁安村和龙湾区状元街道横街社区,实地探访了两个正在推行的巡回诊疗服务项目,它们形式各异,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打通基层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可及、更有温度。

“一院六床”,村民幸福感提上来

瑞安市高楼镇宁安村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老年人占比高,以往去镇里或市里看一次病,路途颠簸,耗时费力。对于许多失能、半失能或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定期复诊和配药成了一桩“老大难”。

“现在好了,医生定期到家里来,就像多了个穿白大褂的亲戚!”宁安村村民陈老伯因中风行动不便,他的家人对卫生院推行的“家庭病床”服务赞不绝口。所谓“家庭病床”,是由高楼卫生院的全科医生、护士、公卫人员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为符合建床条件的患者,在其居住场所设立病床,并定期上门提供系统、规范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家庭病床是瑞安市人民医院高楼分院(高楼镇卫生院)“一院六床”的具象化体现。“一院六床”是瑞安市高楼镇卫生院整合院内与院外医疗资源,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中和社区,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连续性、一体化健康服务的综合管理模式。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目标。这里的“床”是一个服务场景和模式的象征,而非简单的物理病床数量。它指的是六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单元或载体。

“一院”即高楼镇卫生院,作为服务的总枢纽和指挥中心。“六床”则是指六种创新的服务形态:医院病床是卫生院本部的传统住院病房的物理病床,为病情较重、需要在医疗机构内接受严密观察和治疗的本地患者提供住院服务。家庭病床是“一院六床”中最具特色的服务,将医疗机构的病床服务“搬”到符合条件的患者家里。日间病床是一种“白天住院治疗,晚上回家休息”的短时医疗服务模式,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周转效率,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成本和时间。康复病床专门为疾病稳定后需要持续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提供的病床。安宁病床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的缓和医疗(临终关怀)服务。

对卫生院而言,“一院六床”打破了传统基层医院的被动服务模式,盘活了自身的医疗资源,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远”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瑞安经验”。

社区里的“健康守门人”

与乡村不同,城市社区老年人高度集中,对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多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龙湾区状元街道横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老年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30%。这里推行的巡回诊疗服务,则展现了“智慧医疗”与“邻里互助”相结合的新图景。

横街社区的巡回诊疗点设在江宸悦园1幢,每周三下午固定时间开放,由龙湾区状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团队坐诊。 诊疗点除了常规诊疗服务外,还根据老年人的群体需求,提供了像拔罐、针灸等特色中医诊疗服务。此外,社区充分发挥联动效应,进行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负责摸排老人需求,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陪伴行动不便的老人就诊,社工提供心理慰藉和健康辅导,这种模式让冰冷的医疗行为充满了社区的温情。

瑞安的“家庭病床”和龙湾的“社区诊疗”,有效整合医疗专业力量、社区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一张立体化、智能化的基层健康守护网。这两处扎根于温州基层的生动实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当医疗服务的重心下沉,资源精准滴灌,就能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让普惠医疗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温暖每一个家庭。


温都记者 王春霞

编辑 孙立彭

责编 林剑静

审核 陈侄辉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