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昀
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四川精神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睡眠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理与精神健康教育委员会委员,尤其对青少年情绪障碍、强迫症、网络成瘾有较深的研究。
儿子现在上小学六年级,暑假期间迷上刷抖音视频、玩游戏、追星等。最近开学了,作业没完成还闹着玩手机,这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很紧张。为什么孩子玩手机这么难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管好孩子的手机使用呢?
手机使用成为中国家长普遍面临的“最难管理”问题。简单来说,这是“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之间的认知差异。
孩子是“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小生活在数字环境中,手机和互联网是他们认知世界、社交娱乐、获取信息甚至学习的天然工具,依赖度很高。家长则是“数字移民”,可能只把手机当作工具或娱乐品,难以理解手机对孩子的重要性。这种认知差异导致沟通和管理策略常常失效。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寻求独立的关键时期,掌控手机成为一种自主权象征。家长的管控很容易被孩子视为对他们空间的侵犯,从而引发冲突。试试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同时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用“共情沟通”替代“对立管控”,在指定规则前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压制,这是后续引导成功的关键。每周安排1~2次“亲子共玩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短视频或玩游戏,多提问、少评判,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用温和的提问代替指责,引导孩子说出手机背后的真实需求,如社交、情感寄托或好奇心;用“我担心”“咱们一起”等表述,让他明白家长的管控出于关心。
二、“共同协商”使用规则:细化时间,如周一到周五,如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可以玩30分钟,周末适当增加。同时预留弹性时间,一周内遵守规则,可额外奖励15分钟。如遇特殊情况未完成任务,可适当减少当天使用时间,但需提前说明原因,避免孩子觉得规则“不可变通”;利用技术手段代替人为监管,如手机“健康使用手机”或“屏幕使用时间”功能设置手机使用时长,可以减少亲子冲突;明确关注的内容,借助“青少年模式”过滤不良内容;明确吃饭、写作业、睡前等场景为“手机禁区”,并在家中显眼位置张贴“手机使用场景表”。
三、组织线下互动,如邀请同学来家做客或组织户外活动,减少对线上社交的依赖;培养孩子的线下爱好,如学习唱歌、手工制作,多给予肯定,增强成就感;策划家庭探索活动,如博物馆之旅、科学实验,让孩子在实践中探索世界。
四、孩子遵守规则可积分,积分可兑换非手机类奖励。即使孩子偶尔违规,也要先肯定他的努力,再指出不足,增强改正动力。同时,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成为孩子的榜样。
五、家长与孩子由于手机使用起了冲突,要先“降温”再沟通,等孩子情绪平复后,重新梳理需求,避免强迫执行规则。
如果孩子每天使用手机超过4小时(非学习用途)且无法自行控制,或有烦躁、易怒、失眠等戒断反应等情况,建议联系心理科医生进行评估和干预,帮助孩子逐步摆脱手机依赖。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32期
“好学”姐 张晓
编辑 林摄尔
审读 徐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