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梅
瓯海区新桥第二小学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温州市瓯海区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我真的要崩溃了!”“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孩子情绪失控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孩子痛苦,家长同样苦不堪言。不少家长来信表示,孩子偶尔有出现情绪失控的时候,但不知道是不是学习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家长要如何提高警惕,并对他的负面情绪做干预?
种情绪失控的状况被比喻为“情绪堰塞湖”,指孩子长期压抑情绪,最终像堵塞的河流一样突然崩溃或爆发。孩子的这种情绪有哪些早期征兆?
1.身体“亮红灯”:孩子频繁抱怨身体不舒服,如头晕、头疼、肚子疼等,但检查后又没有明显的病因。有入睡困难、噩梦或嗜睡,食欲骤变(暴食或厌食)等状况。
2.社交“大撤退”:疏远好友、回避聚会,拒绝参与曾经喜欢的活动。长时间把自己锁在房间,对社交活动表现得冷淡或烦躁。
3.情绪“过山车”:小事情也会反应激烈,如出现摔门、哭喊、攻击他人等行为。
4.成绩“滑滑梯”:成绩骤降,学习吃力、专注力下降,可能还伴随着焦虑和挫败感。
5.行为“幼儿化”:突然出现尿床、咬指甲、过度黏人等幼儿行为。
6.隐性信号:反复画黑暗主题的画或写消极文字,过度讨好他人,害怕犯错等。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可能是孩子内心深处发出的求救信号,反映其内心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困扰和需求,“情绪堰塞湖”在慢慢形成。
家长该如何预防孩子出现这些状况呢?
1.每天用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聊天,如:今天有什么开心或烦恼的事?一般可以使用“当……的时候,我感觉……,我希望……”的句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年幼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绘本帮助表达感受。
2.引导孩子给情绪命名,如“你刚才跺脚是因为生气吗?”避免否定情绪,不说“这有什么好哭的”,而是共情。
3.提供安全宣泄出口,设置“冷静角”,放抱枕、画纸等让孩子平静。鼓励用运动、艺术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如击打沙包、乱涂画等。
4.家长自我调整,避免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示范健康情绪处理,如“我(妈妈)今天工作不顺,现在需要深呼吸。”
5.观察孩子是否因学业、社交或家庭冲突长期紧张。必要时调整期望值,如减少课外班,增加自由玩耍时间等。
此外,家长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原则:
1.当孩子出现3个以上信号并持续2周以上,家长要引起重视。
2.若孩子伴随自伤、攻击行为或成绩骤降等,需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3.情绪管理是持续过程,可以准备一些能让孩子快速平静的活动清单。建议家长通过日常观察和耐心沟通,帮助孩子预防“情绪堰塞湖”形成,避免“情绪堰塞湖”决堤,为孩子打开表达的闸门,培养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31期
“好学”姐 林摄尔
编辑 林摄尔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