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彩琴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唯真健康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康宁社会心理服务咨询师、温州第十四高级中学心育生涯导师、温州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讲师、理事。
小升初的儿子隔一段时间就让父母买手机、相机、运动鞋、滑板车等价格不菲的东西。不给买就闹、摔东西,有一次甚至闹离家出走。每次想要买东西的时候,会和父母套近乎,平时亲子互动少。孩子的这种行为在小学一二年级就有苗头,到了现在买的频率越来越高、想要的东西价格也越来越贵,家长实在吃不消,真的很头疼!
孩子的行为(无理要求→激烈对抗→得到满足)形成了一个成功的“操作”模式。这个模式随着成功次数的积累,父母的持续妥协,行为被固化并升级。
这个看似无礼的行为背后,有一份未被听见的内心独白。也就是说,他情绪情感上未被滋养未被满足,可能会通过过度的物质依赖来填补情感上的匮乏。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可能存在问题,只有在物质需要时才找父母,表明情感链接薄弱,亲子关系被物化。孩子存在认知偏差,父母给买东西=爱,反之就是不爱。他这种过激行为,可能是为了获取父母高度关注的一种方式,买东西时短暂的互动成了他获取关注的主要途径。
从家长的描述来看,孩子的需求表达靠威胁,父母的回应是打骂或妥协,你们之间没有建设性的对话。这种不良的互动循环需要被打破,这需要耐心,以及夫妻合作一致性的过程。首先,父母停止妥协,建立统一且坚定的底线。统一思想,共同制定规则和应对策略。可以告诉孩子,“你想买的东西,现在无法得到,我感受到你很生气。爸爸妈妈也很希望满足你的愿望,但我们家目前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需要把钱用在必要的开支(水电费,学费,吃饭,生活必需品等)。我们以后一起制定家庭购物规则,非必需品(尤其是大额),每个人需事先提出请求,根据家庭实际经济状况以及物品是否必要性来决定,生日、节日等特殊情况可以有计划地满足合理愿望。
父母强调“需要”和“想要”的区别。绝对不因威胁、哭闹、离家出走而妥协满足要求。然后父母每天或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哪怕只有15~20分钟,也要和儿子有专属的互动时间,可以孩子决定做什么,如阅读、聊天、散步、玩游戏等。专属的亲子互动时间,父母全身心投入,不接电话、不谈学习、不指责、不提要求,这是修复情感链接,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关注的关键。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31期
“好学”长 陈伟
编辑 林摄尔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