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要求每日汇报行踪,到谎称“由法院保管涉案财物”诱骗兑换黄金,再到酒店内“特派员”暗号交接……瑞安市张先生在精心设计的骗局中步步沦陷,价值250万元黄金落入不法分子手中。
然而,再精密的骗局,也难逃法网。近日,瑞安市检察院抽丝剥茧梳理证据链,被告人廖某、沈某、吴某甲、吴某乙、杨某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至三年七个月不等刑罚,各并处罚金。后被告人提起上诉,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犯罪“剧本”环环相扣
“对方自称是温州药物管理部门的,说我在北京一家医院买了大量国家管控安眠药,要注销我的社保卡。”2024年6月24日,张先生向警方报案,讲述了他在短短数天内荒诞又离奇的经历,“我一开始不信,但后来不知不觉相信了。”
根据张先生陈述,警方还原案件,发现犯罪分子的“剧本”环环相扣:当张先生表现出疑虑,就有“民警”主动联系,要求他购买新手机、注册新账号,每日向“队长”汇报动向;当张先生出示家中巨额银行存款,犯罪分子让其兑换成黄金交由法院保管,还提醒他谨防被骗;当张先生带着兑换好的250万元黄金前往约定好的酒店,等待他的是通过暗号对接才能见到的神秘“特派员”。
而在犯罪链条另一端,一场“销赃大戏”也在同步上演。“特派员”在2024年6月21日当晚携黄金奔赴义乌,与沈某、杨某夫妻完成暗号交接;次日深夜,沈某、杨某二人驱车疾驰深圳,在地下停车场以一元纸币编号为暗号,将黄金转交给吴某甲。吴某甲依姑姑吴某乙指示,迅速将黄金变现,250万元赃款随即由金店转账流向廖某账户。廖某将赃款拆分为货款支付、债务清偿等名目,试图掩盖犯罪痕迹。
2024年6月25日至7月1日,沈某、杨某、廖某、吴某甲、吴某乙相继落网。
办案人员层层破解漏洞
2024年9月26日,该案件移送瑞安市检察院审查起诉。而在公安侦查阶段,5名犯罪嫌疑人都坚称“不知黄金是赃物”。办案检察官审查卷宗后,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辩解漏洞百出。
首先,黄金三次转移都用了“暗号”,如果是合法所得,没必要如此遮遮掩掩;其次,据廖某交代,其与卖家相识于网络,并不熟悉,但卖家却在连定金都没拿的情况下就轻易将价值数百万元的黄金交给了廖某,有违常理;再次,廖某的银行卡曾多次因流入赃款被冻结,本应具备防范意识,却仍接收“网友”的可疑财物。
另外,经恢复手机数据,吴某乙两次让侄子吴某甲撤回发给她核实的黄金实拍图,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而沈某、杨某夫妻二人辩称连夜赶去深圳是为了日后开黄金店做前期考察准备,但又于当日快速返回了义乌,供述内容与客观行为产生矛盾,也不符合常情。
种种漏洞成为戳破谎言的关键。办案检察官结合在案证据,复原案发当日涉案人员之间沟通、对暗号取得黄金、送至金店转卖的全部流程和对话。面对铁证,其中4名犯罪嫌疑人最终认罪悔罪。
深挖资金链条全额挽损
2024年11月8日、2025年1月17日,瑞安市检察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先后对沈某、杨某及廖某、吴某甲、吴某乙提起公诉。
据悉,公安机关在案发后第一时间锁定资金流向,从廖某拆分赃款的外贸商户账户及其近亲属名下账户中,成功追回167万余元。审查起诉阶段,办案检察官多次对沈某、杨某以及吴某乙释法说理,最终促使沈某、杨某主动赔偿32万余元,吴某乙赔偿10万元,并取得被害人谅解;又同步协调公安机关深挖资金链条,冻结廖某用于转移赃款的多个关联账户,精准管控剩余涉案资金流向。在长达8个月的紧追不舍下,今年随着最后一笔被骗款项的追回,该案实现全额挽损。
通讯员 芮宣 温都记者 吴祖坚
编辑 金慧君
审读 郑凌
责编 林剑静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9月12日06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