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于明年在温州举办,大会提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理念,温州动物园成为重要的博览点之一。以此为契机,温州精心筹备,今年6月从成都引进了两只双胞胎“国宝”——“宝弟”“宝妹”。它们的到来让温州动物园人气高涨,还收获了温州市民赋予的爱称“雁雁”“楠楠”。
“国宝”在温州动物园里过得怎么样?给动物园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来到温州动物园,体验大熊猫照护工作。
“川味”竹子,慢慢调整为“温州风味”
温州动物园位于市区景山森林公园内,一路上有不少大熊猫雕塑、大熊猫指示牌,山路横幅上写着“喜迎国宝、相约园博”的标语,让人心生期待。
“最近因为这两只‘国宝’的到来,我们忙了不少。”早上8时,温州动物园工作人员小朱已经穿着工作服全副武装,他介绍,园区严格按照《大熊猫饲养管理操作规程》要求,尽可能避免陌生人进入大熊猫饲养区,随后,他带记者通过学习做饲料的方式了解它们的生活。
“宝弟”“宝妹”今年6岁,相当于人类的18岁,生长发育成熟,食量不小,喜欢吃竹子、竹笋、窝窝头等,在温州的饮食都是定制款。每天早上7时多,它们就晃头晃脑地“起床”了,饲养员一早就在馆内清理,铺上当天新鲜竹子,每天饲喂五至六次。
“一开始怕它们在温州吃得不适应,竹子都是选用四川直供,后来逐步转为温州本地盛产的箭竹、毛竹等,相当于从‘四川味’慢慢调整为‘温州味’,它们已经爱上这一口。”当记者还在惊奇竹子也有地方口味之分时,小朱已经准备好几根竹竿,准备摔竹子了,这是饲养员的日常工作之一。
一根根翠绿的竹子两三米长,直径约5厘米,竹身还裹着水汽,看着轻巧,举起来可不轻。小朱蹲着身子,双手握紧竹子一端,重重地往地上摔,随着一次次“啪啪”声,竹子另一头炸开花,竹身瞬间四分五裂成一根根细条。“这样大熊猫吃着才方便。”记者跟着一起摔竹子,不一会儿就累得腰酸,双手也开始颤抖。
紧接着,小朱喊记者继续去学做窝窝头。动物食堂的张阿姨已抬出刚准备好的窝窝头原材料,“这里加了玉米粉、黄豆粉、面粉、麸皮、食用油、食用盐等,可以保障动物们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她拿起窝窝头揉搓起来,看似简单的塑形,其实需要细心。记者学样一只手伸平托着面团,用另一只手的虎口对着面团来回旋转,直到表面没有裂缝,然后在中部按个小孔,再放进蒸笼。张阿姨熟练地捏出窝窝头形状,各个相似,记者捏的却是大小不一。
小朱还分享了俩宝的进食偏好,“宝弟”喜欢把窝窝头掰成小块吃,“宝妹”喜欢举着竹子边啃边打滚十分可爱。
住进“大平层”,室外还有“游乐场”
上午9时许,温州动物园大熊猫馆已经陆续有游客前来。小朱拿出日常记录大熊猫状态的笔记本,指导记者仔细记录“宝弟”“宝妹”的活动状态——这也是饲养大熊猫的重要工作环节。
大熊猫馆周围种植了竹子,绿意环绕增添凉意,馆舍有两层,“宝弟”住楼下,“宝妹”住楼上,各自独享150多平方米的“大平层”。室外有300多平方米的“游乐场”,装点了假山、竹林等。现在暑气未消,它们都待在房里吹空调,馆内装有新风系统,室温保持在22℃至24℃。
透过玻璃窗观察,“宝弟”精力旺盛,正在室内木架上爬来爬去,晃动着脑袋啃竹子,吃了一阵子又开始发呆。不一会儿,它又朝着游客的方向走来,像是在打招呼。看来它在温州适应得不错中,已乐不思蜀。
记者一边记录,小朱一边解惑:其实大熊猫很聪明,在动物园已经习惯了游客,“能让大熊猫们如此自在,室内设计也有小巧思。”
“宝弟”习惯玩弄的竹筒里塞着苹果块,轮胎做的秋千上藏着窝窝头,甚至木头躺椅下铺的都是松树皮,“踩上去软绵绵的,密度刚好能接住大熊猫打滚的力道。”为迎接两只大熊猫,让它们生活得更加舒适,工作人员动了不少脑筋。
这会儿“宝妹”正优雅地蹲在水池里“泡澡”呢,粉嘟嘟的舌头一卷一卷舔着水,尾巴尖偶尔轻轻扫过水面,溅起细小的水花。它翻过身子拿起纤细的竹叶,小步走向游客,它更喜欢躺在爬架上或是背靠玻璃品尝美味竹笋。
“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每只大熊猫性格也不一样。”小朱告诉记者,观察、记录大熊猫的活动状态,方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更精细地照顾。饲养员每天要给它们称重,记录变化,还要收集粪便称重,闻味道、观察形状。大熊猫粪便主要是竹子或竹笋的残渣,发现异常,饲养员就能第一时间调整喂养方式。
“宝弟”“宝妹”有点忙
据介绍,每年动物园组织百余场公益科普活动,通过绘画、寻宝等方式,变着花样让游客沉浸式学习动物保护知识。在“宝弟”“宝妹”生日当天,温州动物园还邀请15位同天生日的小朋友一起庆生。
“国宝”照护要花心思、花精力,这场体验让记者对保护野生动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为了明年的园博会,温州动物园还在谋划打造大熊猫IP形象、招募大熊猫讲解员等,让更多市民关注大熊猫、爱护大熊猫。
王艳琼/文 郑鹏/摄
编辑 黄梦思
审读 郑凌
责编 潘达源
审核 王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