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分别举行了大学生发展大会、世界华侨华人新生代创新创业大会等活动,“温青回归”“青创强城”等话题备受关注。那么我市该如何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青年社区、青年街区该怎样打造?青年消费新业态新场景该如何培养?本期《代表在线》栏目邀请四位人大代表,就此谈谈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市人大代表 林光武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含金量
林光武提交了《关于鼓励高校学生回乡创新创业的建议》,不久前相关领导专题召集有关部门座谈讨论。林光武表示,吸引高校学生回乡创新创业,要在宣传创业优惠政策、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含金量、调动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下工夫。
在建议中,林光武提出,政府相关文件需通过媒体详细解读和宣传,让政策深入人心。同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很多,但部分因各种原因难以落实,还应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并根据遇到的问题对政策作出调整,使政策发挥最大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含金量是重要的一环。林光武建议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形成以政府出资为主体,社会团体为辅助,建立大学生创业多方面的资金支持系统;优化小额担保贷款,适当增加无担保和抵押的小额担保贷款,降低大学生贷款门槛;对经营状况良好、具备高新技术含量或文化创意的优质项目进行补贴奖励,提高大学生投身先进技术创业项目的积极性,重视大学生本身及其企业的长远发展;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减轻大学生创业之前的经济负担。
林光武认为,在调动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要形成“全民创业,全民支持”的新局面。在政府努力之余,鼓励企业、个人和商会等社会群体对大学生创业,在资金及创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实质性帮助。
市人大代表、非遗石雕传承人 胡植柱
以政策温度激活青年创造力
以文化认同凝聚青年归属感
胡植柱是一名90后的文成籍意大利归侨,也是一名非遗石雕传承人。十多年前,他从海外归来投身家乡建设,并组建“石语者”工作室。“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温州提出‘温青回归’‘青创强城’等战略,正是抓住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核心——以政策温度激活青年创造力,以文化认同凝聚青年归属感。”
“我建议,结合非遗传承,在青年社区多设立‘非遗工坊’‘侨乡文化角’等,让青年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实现文化价值转化。”胡植柱说,消费新业态培育需立足本土特色。“我们通过石语者工作室,开发石雕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变身青年潮品。”
胡植柱建议政府更多地搭建“青创市集”“非遗体验街”等平台,培育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增长点,让青年消费场景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政策层面,温州已出台“510+行动计划”等惠青政策,若能进一步细化“温青回归”配套措施,定能让更多青年像他一样选择扎根家乡,实现“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双向奔赴。
市人大代表、苍南县钱库镇西堡村党总支书记 黄继书
建设一批细分领域“产业青创社区”
黄继书代表提出要打造青年奋斗之城、青年宜居之城、青年归属之城。
他说,要立足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基础扎实的显著优势,依托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温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聚焦细分领域的“产业青创社区”。社区内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办公空间、试验场地和基础配套,同时开放共享供应链资源,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助力青年创业项目快速验证、迭代和产业化,显著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步弘扬“工匠精神”,拓宽职业成才通道,实施“青年技能英才”计划。推动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形成合力,设立专项奖学金和技能提升基金,鼓励青年投身技术研发和生产一线,成长为“数字工匠”和“高级技师”。对在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青年技术人才,给予实质性重奖和落户积分等政策倾斜。着力打造“温州工匠”品牌,生动讲述优秀青年技工的成长故事和卓越贡献,提升其社会荣誉感。此外,还要致力解决青年关切的住房成本、生活品质等现实问题,让青年在温州不仅“闯得开心”,更能“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建设温州特色的青年发展型城市,核心驱动在于推动从“传统商业创业”到“全领域创新创造”的能级跃升,支持青年在产业升级、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更广阔赛道施展才华。要极致化运用温州独有的“全球温商网络”和“民营经济生态”优势,为青年提供远超其他城市的市场机会、实战指导和资源支持,打造一座“来了就有机会,奋斗就能出彩”的青年向往之城。
市人大代表、温州开放大学教师 谢瑞霞
三点建议培育青年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目前我市正在深化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对此,谢瑞霞建议在强化青年创业就业服务、推动青年参与城市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
“我觉得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可以借鉴欧盟‘100%青年城市’项目,建立青年需求驱动的政策实验室,通过现有技术实现需求采集、政策模拟、效果追踪的闭环管理。同时,针对青年创业的制度性壁垒,可以划定特定区域,允许突破现行审批框架,实施备案值和容错清单管理。”谢瑞霞说。
在打造青年社区和街区方面,谢瑞霞建议要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营造青春氛围等方面下工夫。
对于培育青年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方面,谢瑞霞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培育新兴业态,主要是培育以青年为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业态,举办各类青年喜欢的时尚潮流活动,不断改善“年轻态”的消费环境,如将夜游、夜市、夜食等相融合,打造24小时消费释放地。其次,要打造青年相关网红爆款、创设青年生活引力场。第三是提供定制服务,如试点推出健身餐、加班餐、亲子晚餐等青年实际生活需要的消费服务。开发增设宠物友好设施和服务,让更多青年感到友好,并获得全面舒适的消费体验。
温都记者 陈莉莉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潘达源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8月29日04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