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胜 医学心理学硕士,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曾任温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温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名誉会长、温州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温州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从事心理咨询30余年,擅长精神分析,自创人格面具技术,已出版专著《佛教与心理治疗》《超越心理障碍》《心灵之约》《隐藏的人格》。
儿子现在高中阶段,学业成绩不错,暑假我跟孩子沟通,希望他多加把劲,争取能考取清北名校,可是孩子立马表示:“不愿意。”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尊重他,但是总觉得他明明很轻松,还有余力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好的。这个时候,我该不该再劝劝孩子?
这个年龄的孩子其实已经是成年人了,所以他跟父母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家长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他,毕竟人生阅历比较丰富,但是,最后还是要尊重他的决定。在外人看来,有些事情可以努力一下,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讲,努力可能没那么容易。心理学里有一个术语叫“主体性”,意思是说,人不同于物体,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欲望、有苦衷的。我们看别人的时候,往往把他当作一个客体,甚至物体,忽视了他的主体性,而把自己的主体性强加到他身上,觉得他可以怎样、应该怎样,对他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或者替他做决定。其实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评判,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值不值得做。家长要看到孩子的主体性,尊重他的感受和想法。
考上好的大学是大多数人的愿望,问题是美好的愿望不一定都能实现。很多时候,愿望并不是努力一下就能实现的,有很多影响因素,不是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就算努力一下,实现了愿望,你的付出和得到也不一定是能够平衡的,就像我们去买东西一样,谁都想要好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可能太贵,花那么多钱买,其实可能是非常不合算的,那我可能就不买了。就算他能够考进好的大学,那么将来又能怎么样呢?他是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考进去的,进去之后成绩可能是垫底。垫底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他必须努力追赶,而别人是轻轻松松进去的,他要花多大的努力才能追上啊。再说,现在很多孩子可能将来还是要考研的,人生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并不是高考一考定终身。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28期
“好学”姐 张晓
编辑 林摄尔
审读 徐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