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遇到了生死攸关的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呢?科学家们未雨绸缪,想出了一个方法:提前在茫茫宇宙中物色合适的星球,作为人类的“备用家园”。
2025年6月3日,我国科学家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这颗距离地球足足有2472光年之远的行星是地球的“PIus版”,除了质量是地球的10倍,它还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的“黄金地段”,既不会因过热而成为火球,也不会因过冷而结冰,具备支持液态水存在的条件。
液态水的存在往往又是生命可能存在的迹象,因此科学家们还计划使用韦伯太空望远镜,进一步对开普勒-725C大气层进行研究、分析。在地球上,氧气、甲烷两种气体的共存依赖于生命活动,如果开普勒-725C星球上同时存在高浓度的氧气和甲烷,说不定有朝一日真的能在开普勒-725C上探测到外星生命踪迹呢!
但在这颗星球上也有许多谜团。比如,开普勒-725C环绕的是一颗类似太阳的主恒星开普勒725,只有16亿岁的它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磁场活动比太阳强得多,但围绕其公转的开普勒725-C却格外“淡定”,是它拥有超厚的大气层作为“防护罩”吗?相信有一天,这些谜题会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得到一一解答。
作为我国的两条重要河流,长江在我国的南方,流域降水量充足,河流的水量很大;而淮河则在我国的北方,流域内降水较少,有时甚至会接连好几十天不下雨。为了让淮河流域的人和庄稼都能喝上水,我国工程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长江和淮河间修上一条长长的水道,,把长江中的水引一部分给淮河,让两个好朋友跨越千里“成功牵手”——这就叫“引江济淮”。
2025年7月27日,在长江北岸的安徽省无为市刘渡镇,凤凰颈泵站的两台“钢铁巨人”正发出沉稳有力的轰鸣。直径数米的巨型水泵如同永不疲倦的“吸水兽”,每秒将80立方米长江水吞入钢铁管道——相当于每分钟灌满一个标准游泳池!
当清澈的江水沿着新开挖的“江河牵手通道”北上疾驰300多公里,干渴的淮北平原上,农田畅饮着长江馈赠。沿途巢湖里的小鱼惊喜地发现,随着新鲜活水注入,湖底沉积的污浊被悄悄带走,水草间重新荡漾起清亮的波纹。
随着长江中的水源源不断输送到有需要的淮河流域,这场跨越流域的“解渴行动”,不仅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实现“双线引江”的功能,更让焦黄的玉米挺直腰杆,使众人守护的家园重焕生机。
在医学的漫漫征途中,血栓一直是诱发中风、心梗等猝死事件的“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大多数疾病与血栓直接相关,而无论是药物溶栓还是手术取栓,都存在着各种局限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25年6月,斯坦福大学的赵芮可教授团队在《Nature》上公布了一革命性的科研成果,通过她们新研发的救命神器,血栓清除成功率飙升到了90%,比传统方式高出整整8倍。
别看微型血栓盾构机器人直径只有2mm,它本质上可是一种高精度纳米机器人,具备定向导航、穿透血栓和自动解离等高超“技能”。在它每分钟40000转的作用下,血栓就像一团松散的棉花在用手掌挤压(施加压缩力)并同时双手做圆周运动相互摩擦(施加剪切力)后,变成了一个更小、更紧密的血栓球。此时再“刮起小旋风”吸走小血栓球,就可以保证血栓不会碎裂跑到其他血管再次“堵塞”,在最小化栓塞风险的同时实现高效清除。
随着微型血栓盾构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毫米级的螺旋鳍片在血管中精确起舞,这枚比发丝更细的“盾构机”,将为千万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为每年可能因血栓而失去生命的人们带来生的希望。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28期
本版主持:“好学”长 方晨 “好学”姐 黄心瑶
编辑 方晨
审读 夏忠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