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基本上已经全部关门了。”杨府山江南里的一名保安望着空空荡荡的地下商场,言语间满是无奈。
近日,杨府山江南里多处店铺被打包拍卖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一片唏嘘。温州市佳得拍卖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于2025年8月23日10时至2025年8月24日10时(延时情况除外),通过淘宝网资产处置网络平台,对温州市鹿城区华光路99号杨府山公园地下商业街地下一层01室等共计76处商铺进行整体公开拍卖。阿里网拍显示,这76间商铺起拍价2000万元,其中保证金100万元,每次加价幅度20万元。
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发现,杨府山公园内仍有不少市民正在散步,但一旁的地下商场却无人问津。这座曾被寄予厚望的商业“新地标”,为何最终成了“被遗忘在公园的角落”?
由盛转衰:江南里盛况难以维持
2020年,杨府山江南里地下商场开业。作为我市首个公园式独立商业街项目,江南里地下商城建筑位于杨府山公园的东南面,面积近4万平方米,有地下两层结构,负一层为商业,负二层为停车场,是一个集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以体验式消费为主的半开放式地下商业街区。
刚开业的一段时间,江南里人气火爆,吃喝玩乐“一条龙”,商场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多多渔港、乐联超市、汉堡王、瑞幸咖啡、汇星影城等是商城内的“人气王”,吸引了大量顾客慕名而来。此外,江南里还时常举办各种特色节日活动,如“糖潮”“烟火节”等等,可谓盛况空前。“车在外面已经堵死了,里面人更是多得不得了。”市民李女士这样形容当时的江南里。
然而这样的盛况并没有如预想般持续下去。大约从2023年开始,就逐渐有商户撤出江南里。“刚开张的时候客流量还是不错的,但后来就越来越少。”其中一间商户店主陈先生透露,他的店面在2021年开张,是一个青少年运动中心。客流量减少后,他和店员一直在努力发传单、做广告,希望改善经营情况,但这样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
昙花一现:江南里究竟为何没落?
作为备受瞩目的新兴商业综合体,江南里的火爆为何只是昙花一现?
从运营角度看,据商户业主和周边市民反馈,江南里运营质量不高、招商不力。在运营过程中,江南里虽时常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但活动本身流于俗套,现场管理疏忽,商品也存在“价格高品质差”的问题,未能保证质量和热度。市民王女士评价:“夜市上小吃摊的食物看着很一般,像我们带孩子来的,来了一次就不会想来第二次了。”此外,江南里后续也未能引入有吸引力的头部品牌充当流量引擎,无法维持客流量,经营情况每况日下也就不奇怪了。
在商户看来,当他们面临经营危机时,江南里在管理方面并未采取租金调整或帮扶政策等措施,帮助商户化解危机,于是不断有商户因无法承受经营危机而撤出。每个商户为自身生存撤离是理性选择,但当所有人都如此,商场整体业态迅速萎缩,加速“死亡”,最终让坚守的商户承担了更大的损失。
江南里的地理位置和结构规划,也受到不少商户业主和市民的质疑。“向城市地下要空间”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大势所趋”,然而地下商场是否真的能成为商业发展主流?对此,曾有网友分析,下沉式商场有着“距离感”的致命伤,在商业综合体严重过剩的当下,吸引客流至关重要,江南里作为下沉商场,由于不够便捷,降低了顾客的到店欲望。店主陈先生认为,顾客大多不会主动走到地下商场,而杨府山公园的主要区域又和商场入口有一定距离,导致客流量不足。
家住附近的张女士常来这一带,但对江南里的定位仅停留在功能性消费的层面:“平时会送孩子来附近的学习班,有时候等孩子的时候会来这边逛逛、吃点零食喝喝咖啡,但是这个商圈本身没有什么好逛的店,也没有特别之处。”显然这里并不能满足普通居民的娱乐需求。
此外,近年来兴起的大型商场综合体、电商经济等,也对像江南里这样的开放式商圈产生了较大冲击,大多顾客在权衡便利性和舒适性后选择了大型商场或是网购,开放式商圈的生存空间被大量挤占,经营上的负担自然更加沉重。“如果让我选,肯定优先选择去商场。毕竟商场是室内的,四季恒温,刮风下雨都不怕。”张女士还特地提到了距离江南里不远的印象城和滨江万象城等,认为大型商场更具吸引力,且江南里停车费偏高,“还不如商场呢,商场消费积攒的积分还能抵扣停车费。”
何去何从:商业体如何真正实现流量转化?
“公园式商业”“地下商城”的美好概念在江南里实践中失效,江南里的兴衰历程引发了人们对商业体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江南里仍然有一家名为“中田健身”的健身房还在正常经营,前往店内健身的人数依然十分可观。店长赵先生说,这家健身房是去年开业的,设施建设都非常新,且是全国连锁品牌,吸引了不少附近热爱健身的居民前来运动。
他认为,“中田健身”精准定位周边社区居民,而不追求全客群辐射,旨在实现差异化、社区化、体验化,融入居民生活。可见同一宏观环境下,精细精准的运营策略依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消费者的反馈中,“没有吸引力”是提到江南里最多的评价关键词。何谓吸引力?是吸引消费者的脚步,还是吸引消费者的钱包?当前,很多综合体为吸引消费者,从一开始就引入一些“网红店”或制造噱头,但最终能否长期接住这“泼天”的流量,又是另当别论。
如今,消费者可选择的商品或服务品类繁多,他们要的不是更多的商场,而是更好的体验、更独特的品牌、更具性价比的消费。从“公园式商业”“地下商城”的美好蓝图到执行错位,再到现实消费的困境,可见商业体并非有流量就能成功。如何将“人流”变现,是所有依赖自然客流的商业体必须解答的核心难题。而努力成为消费者眼中不可替代的存在,或许才是解开这道难题的密钥。
温都记者 李雅
实习生 林奕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