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阁“钢筋骨架”傲立仙门山顶

2025-08-01 08:43 温州都市报 

温都讯 7月31日,温州园博园北园仙门山顶,随着高7.1米的刹顶被吊机稳稳吊起,精准焊接于阁顶,郭公阁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比原计划足足提前了两个月。这也标志着郭公阁的建设工作将全面转入外立面与内部装饰施工的新阶段。

宋韵瓯风融钢骨,一阁读懂温州城

作为园博园北园制高点,郭公阁与北园主展馆山水中国馆遥相呼应,是“一阁、一堂、两馆、十二景”景观序列中的重要节点,也是打造观城望山之点的文化地标建筑。

楼身方形,三层五檐(地上3层,地下1层),其设计总高约35米,总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杭州园林院的设计团队负责人于娜介绍,郭公阁以中国传统宋式古典楼阁风貌为魂,巧妙结合仙门山地形,更在月梁、屋脊等细部设计中,融入了鲜明的温州本土元素与工艺手法,极具瓯越文化特色。

阁名溯源东晋郭璞,寓意深远,设计团队希望通过“一座阁楼读懂一座城”,让“郭公阁”成为讲述温州绿色可持续、美丽新发展故事的立体窗口。

“郭公阁不是传统的纯木楼阁,它是现代结构与古典形式的一次匠心融合。”温州园博园二标段中建三局指挥长夏自聪介绍。设计团队创新采用主体钢结构搭配细节传统木构装饰的方案,整座阁楼的“钢筋铁骨”重达655.88吨,通过预制化装配式建造,可大幅缩短工期。随着顺利封顶,其宏伟的“钢筋骨架”已傲然挺立。

角梁挑檐皆钢构,BIM智造破困局

郭公阁的钢结构构件多,连角梁、椽子、挑檐等小构件也均为钢结构,如何让949根形态各异的钢构件在陡峭山巅严丝合缝地组合,挑战重重。

“在施工中需结合建筑造型特点,对多处方管钢梁进行复杂的曲线结构调整。”夏自聪直言,这背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功不可没。项目深化团队与设计师通过BIM建立高精度三维动态模型,反复优化图纸与拼装方案,将异形构件的焊接与定位误差精准控制在毫米级。

施工便道的艰险是另一只“拦路虎”。唯一通途是一条新辟、仅4米宽的山路,蜿蜒陡峭。5月份后,温州频繁的间歇性降雨更令山路湿滑泥泞,钢筋、钢柱等大宗材料运输风险剧增。温州市名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州园博园二标段攻坚组组长高翔回忆,当时迅速与施工单位制定了应对方案:湿滑路段铺设碎石加固;利用挖机“前拉后推”辅助运输车爬坡;管理人员与工人风雨无阻,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材料供应不断线。多管齐下,硬是在恶劣环境中抢出了宝贵时间。

精雕细琢待“出阁”,未来变身美学空间

“郭公阁是以中国传统楼阁为形,承载瓯越文化,展现园区乃至温州的园林大美。”设计团队展望道。建筑一层门廊采用传统木构,将围绕“千年斗城·文枢江南”主题展开文化叙事。二、三层均设平坐外廊,不仅丰富建筑形象,更方便登临者拥有“四面景不同”的开阔视野,将园博园美景尽收眼底。

依照运营前置思路,园博会期间,郭公阁将是中华古典园艺文化的展陈舞台;会后则通过轻量化布展,内外借景,华丽转身为一个充满意境的公共美学空间,地下一层还预留了部分经营区域。

接下来,项目将进入对匠心与精度要求更高的装饰阶段。精雕细琢之下,这座融合宋风瓯韵与现代智造的郭公阁,正静待惊艳亮相。

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怡

编辑 金慧君

审读 郑凌

责编 潘达源

监制 王冰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