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方爱武,主任医师、教授,从事眼科临床工作30多年,在青光眼诊断和治疗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的青光眼各类手术量位居温州地区前列,尤其擅长青光眼合并复杂白内障的处理和微创青光眼手术。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被称为“盗走光明的小偷”。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青光眼中心主任医师方爱武深耕此领域。从事眼科临床工作30多年,她开展的青光眼各类手术量位居温州地区前列,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提出应用OCT检查评估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视神经损害的时机,率先开展眼内窥镜引导下的房角分离术,首创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角膜隧道切口行周边虹膜切除术的新方法。在国内,她还率先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她用自己高超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守护了无数青光眼患者,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
让“无药可治”重燃光明希望
“仁心仁术从来不只是挂在嘴边,以病人为中心也不是空口白话。”从医30多年,方爱武始终将医者仁心作为行事的座右铭,秉承善良是他行医的关键准则,这让她在接诊每一位患者时都能保持那份耐心和细心。
作为仅次于白内障的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疾病,青光眼的主要病因是眼压升高导致的视神经损伤,也是不可逆致盲的第一大“杀手”。
方爱武与青光眼打了20多年的“交道”,为众多深受其害的患者带去希望。她在门诊中接诊了一位单眼视力患者,仅存的有视力眼,眼压过高,视力差、视野很小,同时合并白内障及角膜水肿,内皮细胞数量测不出,且有既往青光眼手术史;对侧失明眼角膜整片混浊,更棘手的是,其眼轴短、晶状体还存在位置异常。
“常规手术可能存在使患者彻底失明的风险。”为确保安全,方爱武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一种微创青光眼手术:超声睫状体成形术。
“其实这个技术我们之前也有使用过,但都是用在失明的患者。”方爱武与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后,创新性地首次在有视力的独眼患者身上尝试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无需切开眼球,通过移除眼内生成房水的睫状体上皮组织来降低眼压,最终实现眼压稳定控制,患者视力得以保留。
一位来自台州的患者,因过度使用激素眼药水出现白内障和青光眼,被当地医院判为“无药可治”。“由于激素眼药水见效快,有的病人用后觉得效果好,有不适时便自行长期使用”,在确诊了患者为激素性高眼压和白内障之后,方爱武为其制定了“停激素+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青光眼治疗,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升,眼压得到控制,实现从“反应迟钝、生活不能自理”到“行动自如、精神焕发”的转变。患者复查时感慨:“方医生不仅挽救了我的眼睛,更拯救了我的人生。”
“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在方爱武身上,有着不少“率先”“首个”的光环,而她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人——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瞿佳教授。
方爱武曾拿着一个课题向瞿佳教授请教,“当时,国内还没人做过这个课题,全世界范围内也仅韩国有过一些研究。”瞿佳教授得知后,鼓励方爱武“要做别人都没有做过的事”。从此以后,方爱武的所有科研都会把“前无古人”作为要点,就是要做“别人想不到、没做过”的突破。
早在 2007 年,她就通过研究发现,青光眼在急性发作时,OCT 检测的视神经厚度会因水肿升高,而非传统认为的变薄。这一发现打破了国外研究的局限,为OCT技术在青光眼诊断和随访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论文发表后被国内多家顶尖医院引用。
她始终敏锐捕捉技术革新的契机。当微创手术成为青光眼治疗的新方向时,方爱武率先施行内引流手术,如通过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利用人体自身排水系统解决闭角型青光眼问题,避免了传统外引流手术的疤痕化风险。如今,这种手术方式已成为医院的常规方案,每年为数百名患者保留视力。
像海绵一样,博采众长
作为带教老师,方爱武乐于从年轻人身上学习新知识,小到通过硅胶套管的颜色袋分辨超声乳化针头直径,大到手术方案如何制定。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就像是一块海绵,疯狂吸收。“年轻人擅长AI、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而且他们的思维比较发散,不会固守成规,对我来说这也是打开新思路的好方法。”
方爱武始终坚信,没有什么事情是白做的,崇尚干一行爱一行,博采众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待专业,她孜孜不倦;对待患者,她医者仁心;对待学生,她言传身教。
得益于这份善心和责任心,方爱武赢得患者良好的口碑。青光眼是终身性的疾病,需终身随访。看着患者,从小孩,成长为大学生,然后毕业工作,她感到由衷的高兴;看着老者,在有生之年,保持住视力,她同样感到很欣慰。方爱武笑言,她非常庆幸自己走上从医路,“成为一名医生意义非凡,让自己永远处于学习的状态,也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
温都记者 李雅
摄影 林舒菡
通讯员 金子扬
责编 朱斌
审核 周俊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