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长明 温暖守望 ——追记温州好人李修凤

2025-07-30 09:08 温州都市报 

她叫李修凤,大家都亲昵地称呼她“李姐”。她以二十载的坚守与奉献践行公益慈善事业,用点滴温暖书写芬芳人生。她不仅是首届瓯海区“金牌调解员”获得者,还荣获“最美温州人·温州好人”“最美瓯海人·感动瓯海十大人物(道德模范)”等荣誉。

7月26日,瓯海区民政局下属闲事部主任、瓯海区司法局驻娄桥派出所专职调解员、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特邀家事调解员李修凤,因患急性白血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58岁。

慈善路上的“坚守者”

李修凤,原名李秀凤,曾经营一家个体店,20年前一次偶然机会选择走上了慈善之路。她的帆布包里,总装着贫困孩子的学费单、山区老人的用药表,以及密密麻麻的爱心捐款明细。助学,是她心里最沉甸甸的牵挂。她省吃俭用,对接一个个助学项目,每月工资到账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孩子们的账户汇款,先后对接爱心款约55万元。

2021年,一名唇腭裂孩子急需手术,李修凤不仅取出自己的大半积蓄,还动员爱心人士捐款,最终凑齐了手术费。手术成功后,她又为孩子的修复手术奔波,次次陪伴,直至孩子能笑着与同学打招呼。

2019年,泽雅山区老人们面临交通不便、理发难的难题。李修凤得知后立即组织爱心人士上山为老人开展公益理发服务。这一干就坚持了6年,累计为五凤垟、北林垟等山区15个自然村开展156期公益理发服务,服务老人5000多人次。

调解室里的“暖心人”

2015年8月,李修凤因帮助结对女孩意外与瓯海区民政局公益机构“闲事部”结缘,成为瓯海独一无二的“闲事婆”。2019年,她主动请缨加入瓯海区调解中心,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因调解工作出色,她同年被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特聘为家事调解员。2022年,她又转赴娄桥街道派出所调解室,专职从事基层矛盾调解工作。

调解室虽小,却常挤满人,李修凤以将心比心的方式,化解了无数矛盾。如曾有两户人家因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她大清早赶去,先以热茶安抚情绪,再陪双方量尺寸、画边界线,最终握手言和。她调解案子起早摸黑,当事人情绪激动骂她,她也不恼,耐心倾听后再解决问题。同事劝她“年纪大了别太累”,她总说:“矛盾不解决,我睡不踏实。”在调解岗位上,她始终秉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工作理念,用真心换理解,以耐心化干戈。她生前累计走访行程超1.5万公里,成功化解案例2000余个。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常年带病工作,抽屉里总放着药,直至查出白血病,仍在病床上关心着未解决的赡养费问题。

家乡故事的“传声筒”

除了慈善与调解,李修凤还是瓯海“编外宣传员”里的热心肠。

温州电视台瓯海档节目每周播出时,她总以“闲事婆”身份坐在镜头前,讲老街故事、说乡村新变化,宣传好政策、好业绩。她的普通话带着乡音,却格外亲切,观众说:“李姐的街坊唠嗑,心里敞亮。”

瓯海区委宣传部领导感念她的付出,年终特意到她家慰问,握着她的手说:“你这‘编外宣传员’,比在编的还上心。”她笑说:“咱瓯海好,咱心里就甜。”她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瓯海、爱上瓯海,成了家乡温情的传递者。

儿子心中的“顶梁柱”

生活从未对李修凤吝啬考验。早年离异后,她以单薄之躯扛起一个家,靠微薄收入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日子拮据却用爱填满每一处缝隙:自己的衣服缝缝补补穿多年,餐桌上总把肉夹到孩子碗里,笑着说“妈妈不爱吃”。儿子们的书本、文具从未短缺,她深信“穷什么不能穷教育”,大儿子曾映维爱读书,她咬牙从生活费中挤出钱买课外书,如今大儿子在新华书店工作,感慨“我妈当年把书看得比啥都重,现在天天跟书打交道,就像还陪着她一样”。小儿子曾梓锋立志从军,她藏起不舍全力支持,只在送行时偷偷擦泪。今年,曾梓锋如愿加入青岛海军某部,临行前紧握她的手:“妈,我一定在部队好好干,给你争光。”她笑着点点头。

20年的慈善路、调解路、编外宣传路,生动诠释着李修凤的“平凡中的伟大”。她帮过的孩子,有的已考上大学,说要像她一样帮别人;她调解过的家庭,如今和睦相处,逢年过节总会念叨她。

如今,李修凤走了,但她留下的温暖与大爱力量,如同永不褪色的星光,将继续照亮前行的道路。

通讯员 黄松光 林和和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黄云峰

监制 王冰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