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他轻轻地为运转了一夜的灯塔塔楼上的灯器拉上厚厚的天鹅绒窗帘,用干净的毛巾细细地擦拭着灯器的每个角落,仿佛照料一个累极了的孩子睡觉。
“亮了12个小时了,灯也要休息。”杜忠良说,拉上厚窗帘主要是保护灯器,延长灯器的使用寿命。
在他的眼里,灯塔是家,灯器如孩子。“灯塔是航海人的希望之光,照亮他们回家的路,我守护的不仅是一座灯塔,更是一束生命之光。”
初识杜忠良,是在北麂码头,皮肤黝黑、目光深邃,一副标准海岛人的形象。
上山途中,杜忠良给我们介绍起灯塔,对灯塔上的一针一线、一砖一瓦如数家珍,“我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亮灯,如果连这件事也干不好,我怎么对得起胸前的党徽。”
杜忠良,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北麂山灯塔主任,中国好人,浙江省劳模,35年如一日守望温州海域唯一一座大型国际灯塔。
从搅拌工到守塔工
7月25日,7号台风“范斯高”登陆前夕,习惯早睡早起的杜忠良半夜起床,登塔检查灯器。窗外一片漆黑,8级风放肆地拍打着灯塔,发出阵阵轰鸣。
杜忠良的目光随着灯柱眺望着幽暗的海面说:“守望灯塔是年轻时的梦想,没想到梦想成真,成了一辈子的事业,越是恶劣天气,灯塔的守望就越重要。”
北麂山灯塔位于瑞安市北麂列岛主峰,地处交通要道,是浙东南沿海首座大型助航标志,附近航道船只来往频繁。
1990年6月,北麂山灯塔在杜忠良家的后山上开工建造,年仅18岁的杜忠良一身力气,在灯塔基建过程中担任混凝土石子搅拌工,身在工地的他在心中想,如果我能成为灯塔工该有多好。12月14日,北麂岛仙人峰上亮起了一盏崭新的灯,少年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灯塔看守人,开启了与灯塔相守相伴的时光。
“没想到一干就是大半辈子。”杜忠良笑着说,现在离不开灯塔了,就算是出差途中也会惦记着灯塔,只有睡在灯塔山上,他才会安心。
一干就是35年,杜忠良从守塔工成了灯塔第三任主任,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主任。问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杜忠良未来打算,他说,他一辈子就干好这一件事——亮灯,直到干不动了。
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在北麂山灯塔机房里,三台老式柴油发电机被挂上了标示故障的红牌子,边上还有一台应急发电机组。曾经是灯塔电源扛把子的发电机被一排排整齐的蓄电池所代替。
电源是灯塔所有工作的保障,杜忠良说,没有电源,灯塔就无法工作。
看着功成而退的柴油发电机组,杜忠良没有忘记这些老伙计,会定期擦拭保养。虽然挂着标示故障的牌子,紧急情况下简单修修还能应急使用,他说:“说不定哪天会用得上嘞!”
杜忠良对待蓄电池和太阳能板更是一丝不苟,蓄电池组被保养得一尘不染,57块太阳能板能当镜子用。
北麂山灯塔最初的发电靠柴油机,为保证柴油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转, 24小时有人值守,机器坏了自己抢修,在老一代守塔工的传帮带下,杜忠良很快掌握了各种技能,也从那时开始,“人在灯亮”的精神开始烙进杜忠良的骨子里。
灯器、仪器、电路、蓄电池等灯塔上的各种设施,无论发生何种故障,只要杜忠良一把脉,“病因”八九不离十,很快被查到。
今年6号台风过境期间,重要的助航工具“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报故障,专业技术人员检查后发现,所有仪器设备正常,空气开关也没有跳闸,就是查不出故障。杜忠良思考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起床判断问题出在电源上,果断拆开空气开关,发现里面已跳闸,外面没跳闸。
杜忠良黢黑有力的右手背上,一道道钝器伤痕异常醒目,大拇指指甲明显缺一块。
杜忠良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伤痕都是在各种检修中留下的,劳动哪有不受伤的,都是些小伤,不碍事的。
35年来,从老式高能耗灯器到新型节能灯器,从使用柴油发电设备到太阳能供电,杜忠良磨炼本领,提升业务,适应技术革新,保证了灯塔安全亮灯,经受住了多个超强台风的考验。
2023年,通过考试,杜忠良拿到了工程师证书,曾经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把自己从一位混凝土搅拌工提升为工程师,成为杜忠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
没人时就和灯塔说说话
“前些年老杜太苦了,连个说说话的人也没有。”杜忠良的妻子杨圣华说,遇上天气不好,交通船停航,他一个月也回不了家一次,没人聊天,他只能和灯塔说说话。
为了守护灯塔,结婚之后的20多年里,杜忠良和妻子杨圣华多半时间都是隔着茫茫大海,遥遥相望。
2002年3月,北麂山灯塔对灯器和能源进行了改建,启用太阳能,工作人员锐减,四位守塔人三班倒排班,经常上班时只有一人,灯塔工招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年轻岛民离岛谋生,岛上原住民也从几千人变成几百人。杜忠良想下山找个人聊聊天,来回要一个小时。
2014年,女儿上高中后,妻子杨圣华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来到北麂山灯塔和杜忠良一起开始了守塔人的生活。说起妻子上岛一事,杜忠良满心欢喜又异常愧疚。
今年5月22日下午,杨圣华休假回到瑞安家里,突发脑血管瘤破裂,情况危急。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杨圣华上演了一幕教科书式的自救,自己打120急救电话,自己通知家属,自己爬着去提前打开房门,因手术抢救及时化险为夷。而杜忠良因在岛上值班,直到第三天交通船通了才赶到医院,在妻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却无法陪护在妻子身边。
杜忠良说,最对不住的是妻子和孩子。
“女儿基本上是妻子一人带大的,我也很少能帮上忙,特别是女儿生病的时候,我只能在岛上干着急。”杜忠良说,每次从岛上回到家,他都会抢着做家务,以期弥补对家庭的亏欠。说到已经在温州市中心医院上班的女儿,夫妻眼里充满了幸福和骄傲。
望着满天星斗,杜忠良说,比起海上的孤立无援,守塔的孤独又算得了什么?一位渔民告诉他,一次出海,夜里突发天气变化,罗盘失灵,在暴风雨中绝望之时,突然看到了北麂山灯塔发出的光,最终安全归航。
想起这些灯塔助航的故事,杜忠良咧开嘴笑了。
专属北麂山灯塔的浪漫
2014年杨圣华上岛后,夫妻守塔人成了北麂山灯塔的专属浪漫。
杜忠良说,“我现在真的可以安心工作了,和妻子一起守灯塔,一直干到老。”
杨圣华很满足目前这种夫妻双双守塔的生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海岛交通不便。
也是在2014年,为了更好地传播“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灯塔精神,缓解灯塔工招工难的问题,温州航标处在全国首开先河,公开招募北麂山灯塔值守志愿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被网友称为“最浪漫的志愿者活动”。截至目前,共计4000多人报名,累计有550多名志愿者上岛服务。
第552位志愿者、来自义乌的温州医科大学学生项驰钧说,从35年如一日的杜忠良老师身上学到了专心做好一件事的灯塔精神,将让他受用一生。
杜忠良作为灯塔主任,常常教志愿者灯塔知识,带他们体验岛上生活。北麂山灯塔成为向社会展示航标人的良好精神面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新窗口。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也给孤寂的守塔生活带来了欢乐。该志愿者项目也获得了温州青年志愿服务十大优秀项目比选活动金奖、温州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首届温州市“最美志愿者”集体等荣誉称号和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杜忠良告诉记者,北麂山灯塔还有一个专属的浪漫密码——20秒3闪,归航的航海人在漫漫大海上,看到这个20秒3闪的灯塔信号时,就知道离家不远了。
作为一位共产党员,杜忠良始终不忘“人在灯亮”的初心,他说,让他再选择一次,他依然选择守在北麂,守护北麂山灯塔。
温都记者 卢俊敏/文 戴陈俊/摄
通讯员 朱鸿志
编辑 孙立彭
审读 郑凌
责编 吕进科
监制 王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