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周,2025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简称“浙BA”)温州预选赛场内外的火热,印证了“体育+文旅”模式的爆发力。
从“赛事”到“赛势”,在上半场的全民狂欢之后,即将进入的下半场则需精耕细作。温州各地如何借力跃迁,打好赛事经济的下半场,形成“一日观赛,多日停留”的消费链、“赛事直播+产业宣传+特产销售+非遗演出”的闭环?让看浙BA成为“浙C”的流量源泉?《代表在线》栏目特邀四位市人大代表,谈谈她们的建议和意见。
市人大代表 鹿城区山福镇竹源村村委会主任、经合社社长 金璐悠:
以“赛”促游
既能促进消费、又是助农行动
如何更好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激发“体育+”融合效应?
金璐悠建议推动“体育+文旅”有效融合,如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打卡线路,将赛事与温州景点、名胜古迹、特色乡村旅游点等进行联动,为持赛事门票的观众提供景区折扣或者免费游览等优惠福利。组织温州本土优质企业、特色农产品在赛事期间开展产品展销活动,这既是一次助农行动,又能促进消费。同时,做好赛事周边消费场景的拓展和延伸,例如配套美食集市、文创展销等,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还要优化赛事服务与体验,优化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还可挖掘赛事举办地的历史、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赛事的整体运营,增强赛事的底蕴和吸引力,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赛事品牌形象。
市人大代表、鹿城区文化馆副馆长 夏千:
以“赛”强身
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夏千建议,要以“浙BA”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丰富赛事活动、创新赛事形式,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和举办更多类似“浙BA”这样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如鹿城区在温州体育中心场外开展“斗城争霸”——鹿城区首届全民拔河大赛,巧妙地选择与浙BA温州预选赛同日启动,营造出“场内篮球激战正酣,场外拔河热火朝天”的独特氛围。同时,建议设置不同年龄组别和水平层次的比赛,吸引更多人参与,让全民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利用赛事热度,发展“票根经济”,鼓励商家推出“票根抵扣”或“持票根享折扣”专享优惠活动。如7月12日在温州体育中心进行的“浙BA”温州首场预选赛,结束后市民可凭票根抵扣在“篮街福·鹿城体艺嘉年华”所有摊位的部分金额,让一张球票成为撬动消费的“金钥匙”。同时,文旅部门可协同地方设计推出“浙BA城市观赛+周末旅游”套餐,串联周边景区、美食、夜市等资源,通过“观赛+商圈”“观赛+美食+住宿+旅游+购物”等联动模式,将瞬时的观赛人流转化为持续的消费增量,打造赛事消费新场景。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财经委委员 秦臻:
以“赛”赋能
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赛事流量如何进一步转化为发展增量,秦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全民乐享“浙BA+”实惠链。赛前套餐引流:联动文旅、农业,在美团、携程等平台推送“看浙BA·游温州”套餐(门票+特色民宿+农文旅体验/优惠);赛中市集变现:赛场及商圈设“活力市集”,展销鸭舌、瓯绣、体育装备,发放消费券促消费;赛后打卡延热:制作赛事短视频素材包,授权商家推出“同款打卡”,借社交平台延续热度。
锻造“国际范”朋友圈。对标升级赛事接待标准(酒店、餐饮、语言),专业团队保障国际选手体验温州文化;借力温商侨网,引进世界级赛事(如世界儿童体育大会),配套建青训基地,打造“引赛事-育人才-兴产业”闭环。
智慧赋能精准引流。开发“浙BA观赛助手”小程序,整合信息、购票、预订、导航、领券于一体,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务。深化观赛数据分析,支撑赛后精准营销与产业链招商,确保流量价值最大化。
市人大代表、龙港二高教师 杨李敏:
以“赛”兴城
打造“赛事经济”全产业链
杨李敏是龙港市人,在她看来,到龙港看“浙BA”,收获的不仅是赏心悦目的比赛,还有琳琅满目的礼品,包括龙港炒米、即食休闲小鱼饼、黄鱼酥、高钙虾皮等休闲食品,以及卡牌、吧唧(徽章)和湿巾等龙港二次元文创产品。
“想创业,来龙港;谈恋爱,来龙港;找印刷,来龙港;爱潮玩,来龙港;吃海鲜,来龙港;选好礼,来龙港”“来了就是龙港人”“龙港海味一口鲜,鲜到浪尖尖,玩在168,吃在舥艚”。杨李敏说,这些不仅是口号,更要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可做进一步地发掘与宣传,把流量变成留量。
而从整个浙C来考虑,可启动“门票通行证”模式,一票多用,使“浙BA”篮球联赛门票成为游览温州各地景区的通行证;联动商户推出专属折扣,拉动文旅消费增长。同时推动场馆外设立“文旅共富集市”,实现赛事热度的经济转化。而且光是“浙BA”的流量还不够,还可利用赛事打造“15分钟健身圈”;培育本土赛事IP,可顺势推出“温足”联赛、“温乒”联赛、“温羽”联赛等,以赛事聚人气,促进消费,继续推动“赛事流量”向“发展增量”的转化,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温都记者 陈莉莉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吕进科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7月28日03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