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讯 7月26日下午,一场弥漫着市井烟火气的讲座在温州市图书馆(市府路总馆)六楼放映厅展开。《温州大典》编纂委员会编委、档案史料编主编王长明以“菜市场与近代温州的城市转型”为主题,带领听众从寻常菜场出发,完成了一次百年城市肌理的深度探寻。
王长明表示,菜市场是观察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他破解了“小菜场”称谓之谜——“小”并非指规模,而是源自沪语“买小菜”的习惯,后随城市管理理念传入温州等通商口岸。这一名称流变,本身就是近代城市文化交融的生动印记。
讲座聚焦温州本土菜场发展史。依托珍贵档案,王长明考证了温州城区最早的官方设立菜场,梳理了近百年风雨历程。其中,至今仍在营业的兴文里菜场,成为温州城市生活连续性与生命力的有力象征。
对于早期菜场多选址于废弃庙宇或城基的现象,王长明揭示其双重意义:既是政府利用闲置资源、降低成本的务实之举,更深刻体现了传统公共空间(庙宇)向近代市政设施(菜场)的功能转型,堪称城市空间近代化重组的重要表征。
近代菜场建设运营展现了一幅多元主体博弈图景。政府为“整顿市容、便利民生、增加税收”主导推动;建筑商与承包商在特许经营中追逐利益;商贩为摊位与规费周旋;市民则在卫生、便利与物价间提出诉求。这一复杂互动,正是城市治理从传统松散向制度化艰难转型的缩影。
王长明表示,近代官方文件已将菜场明确定位为“整理市政之要端”。它远非单纯的农产品交易场所,而是政府权力深入管理日常的标志、改善城市卫生的关键设施、规范市场与增加财政的手段,更是重塑公共空间、引导市民行为新准则的实践场域。其形态与管理的演变,清晰勾勒出温州从传统城镇迈向现代都市的轨迹。
讲座尾声,王长明总结道:温州菜场的百年喧嚣,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部镌刻于青石板与钢筋水泥中的“温州城市转型志”。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深藏于这些与民生休戚相关的日常空间与制度的点滴革新之中。听众真切触摸到:城市最深的历史温度,恰恰蕴藏在那最贴近生活的烟火人间。
温都记者 叶锋 通讯员 陈烨
责编 林剑静
审核 陈侄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