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讯 7月 24 日,浙江传媒学院举办 2025 年 “小城大戏 —— 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下‘中国・浙江戏曲之旅’” 团组项目迎来收官之战,最后一站来到“南戏故里”温州。来自希腊的师生们走进永嘉昆剧团,在笔墨书香与丝竹管弦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团组一行人首先驻足书法展区。一幅幅行云流水、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瞬间吸引了希腊学生的目光。作为此次的随行专家,著名戏剧导演、希腊研究学者、中希文化交流使者罗彤特意选取 “风” 字为切入点,展示多种字体。 通过罗彤深入浅出的讲解,希腊学生们时而俯身凝视,时而举手提问,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展现出浓厚兴趣。
穿过书法展区,此行的重头戏 —— 永昆馆徐徐揭开面纱。
永昆是在南戏的直接影响下,并在南戏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里诞生,历史悠久,其古朴圆润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至今仍保留着诸多古老的剧目与技艺,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永嘉昆曲作为昆曲中的重要代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永昆剧团工作人员指着陈列的脸谱标本,向学生们系统介绍昆曲 “生旦净末丑” 的角色体系:“红色代表忠义耿直,白色象征奸诈狡猾,黑色寓意刚正不阿。” 随后展示的绣凤霞帔、翎子雉尾等戏服道具,更是让学生们感到好奇与惊叹。
当《牡丹亭・惊梦》的水袖悄然拂过舞台帷幕,整场活动推向高潮。扮演杜丽娘的演员莲步轻移,一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婉转悠扬,身段与唱腔浑然天成。希腊学生们瞬间被这极致的东方美学所折服,原本轻声交流的展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中央。直至 “梦回莺啭” 的余韵消散,落幕许久,雷鸣般的掌声才轰然响起,不少学生仍久久凝视着舞台,意犹未尽。
“昆曲真的太美了,我完全被它迷住了。” 法学生菲利普难掩激动,“虽然听不懂唱词,但演员的眼神、水袖的起落,已经把情感传递给我了。这大概就是艺术无需翻译的魔力。” 第二次来华的哈利则直言自己是 “中国迷”:“我不仅爱这里的历史古韵,更爱现代中国的蓬勃活力。如果有机会,我想长期定居在中国,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
雅典娜则分析了中希戏剧的不同,“中国的舞台在上面,而希腊的舞台在下面。”即使存在诸多不同,但雅典娜认为两者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观,这点是最重要的”。她表示,之前都只是通过网络视频欣赏昆剧,但此次现场体验,还是感觉到非常震撼。
“无论是中国昆曲还是古希腊戏剧,都起源于民间,肩负着教化民众、弘扬真善美的使命。” 罗彤在总结时深有感触,“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让我真切感受到希腊青年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当他们回到家乡,把此次体验分享给亲友时,就会形成跨越国界的文化涟漪。这正是文明互鉴最生动的实践。”
据悉,“小城大戏——中国·浙江戏曲之旅”汉语桥来华夏令营活动由国家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资助。以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对话为特色,聚焦浙江戏曲文化精粹,通过语言学习、文化体验与艺术实践,带领学员深入探索越剧、婺剧、瓯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身体验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促进彼此文明的深度理解。此前一行人已游历过杭州、嵊州、金华,领略过越剧、婺剧的魅力。
温都记者 李雅/文
温都记者 林舒菡/摄
审核 周俊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