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温州,骄阳似火、热浪袭人。街头行人脚步匆匆,都在躲避暑气,但是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给老人送去贴心照护,不惧高温“烤”验、台风暴雨阻拦,带着助老“百宝箱”穿梭于街巷、攀行于山道,为居家养老的长者们提供上门服务,用汗水浇灌温馨坚固的助老守护网。“烈日”不下线,近日,记者走访了三个养老护理员高温烈日下坚持助老的故事。
泽雅山区“老年食堂”赵炳权:风雨无阻的“暖心饭路”。
连日来,高温酷暑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交替侵袭。然而,瓯海区泽雅镇有27家老年食堂的送餐服务风雨无阻。一支支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送餐队伍,无畏极端天气,为全镇行动不便的老人架起了一条条“安心饭路”,确保他们在家中也能吃上热乎饭菜。
古耸村的59岁老党员赵炳权,是这支队伍中的突出代表。
每天天刚蒙蒙亮,赵炳权就一头扎进闷热的厨房。灶台上火苗跳跃,锅铲翻飞间,他精心准备着两荤两素的营养餐:肉片特意切得薄而均匀,用小火慢炒得软嫩入味;青菜则煮得恰到好处,既保留翠色又易于咀嚼;考虑到老人胃口和健康,他炒菜时油盐都放得少些。饭菜出锅时热气腾腾,他麻利地将它们分装进一个个餐盒里,盖紧盖子,塞进保温箱,尽量减少路上热量的流失。
真正的挑战往往在送餐路上。古耸村由三个自然村合并,村里的老人住得分散,很多人走到食堂吃饭要花半小时以上,赵炳权就为32位住得远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村里山路弯多坡陡,老人住得又远又散,赵炳权每天都开着自己的那辆私家车,后座保温箱里塞满了码放整齐的餐盒。
烈日炙烤下,车内如同蒸笼,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台风“丹娜丝”过境后,部分路段被倒伏的树枝阻挡,低洼处泥浆漫过脚踝,车轮打滑险象环生。为了不耽误送餐,他就下车清理障碍,或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提着餐盒步行一段路送到老人家中。
每到一户,他不仅递上热乎的饭菜,还会和老人亲切地聊上几句家常:“阿婆,今天给您做了软烂的红烧肉,您尝尝看咬得动不?”“阿公,天热胃口差,我特意给您多打了点凉拌黄瓜。”“雨大风急,门窗关紧点,有啥事一定马上给我打电话!”这些朴实的问候和贴心的服务,常常换来老人深深的感动。一次,台风天他全身湿透赶到张奶奶家,老人颤巍巍地递上一条干毛巾,非要他擦干头发喝口热水再走,嘴里念叨着:“让你遭罪了,孩子……”这些瞬间,都让赵炳权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据悉,赵炳权曾在义乌工地做过、开过农家乐等,如今回归故里“承办”起村里的老年食堂。虽然月薪5000元,但每个月油费都要花上上千元,尤其是夏天,空调一开,油费更大。扣除油耗轮胎损耗,一年收入不过“友情价”。
“古耸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村里的老人都是熟悉的亲人,这份情谊很重很重。”谈及坚持的动力,赵炳权的话语朴实而真挚。面对高温炙烤和台风过境后湿滑泥泞的山路,这位老党员从未退缩。“作为一名党员,必须用心用情服务好乡亲,把送餐这件‘小事’踏踏实实做好——这才对得起老人的期盼和子女的托付。”送餐路上,看到村民家自来水管或电风扇坏了甚至拖拉机坏了,他都热心地免费帮忙修理。
一餐热饭,一片真情,一条风雨无阻的路。泽雅镇依托30家老年食堂构建的为老服务网络服务超900名老年长者,特别是27支像赵炳权这样坚守岗位的送餐队伍,正用实际行动将“老年友好”的承诺融入崎岖山路与烟火灶台之间,在极端天气下牢牢守护着乡村长者“舌尖上的温暖”。
温都记者 毛毛 通讯员 柳梦如
审核 潘宁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