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树洞|跟以前的小学异性同学不说话 这个怪现象怎么破?

2025-07-14 10:48 掌上温州客户端 

心灵树洞.jpg

2986880_zhuxx_1752044559961_b.jpg

张小飞  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心理老师,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高级讲师,浙江省中小学A级资格心理教师。


家长问:

我家女儿现在七年级,前不久我们在路上遇到了她小学的同桌和他妈妈,家长很久没遇到聊得热乎,孩子们却没有丝毫的交流。事后打听,你们是闹矛盾吗?她的回答让我很吃惊:“我们现在碰到以前的异性同学基本都不打招呼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情况,大部分同学基本都这样。”对于这样的怪象怎么破?


心理咨询师张小飞回复

家长观察到自己的孩子与小学异性同学相遇时不打招呼的现象,本质上是青春期社交心理发展的典型表现。

这种看似“疏离”的行为,实则蕴含着青少年自我认同建构、社会角色适应与同伴文化影响的多重心理机制。

七年级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性心理发展进入“疏远期”。你女儿的“不打招呼”,不是源于矛盾,而是同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性别隔离”现象。通过与异性保持社交距离,来确认“我是符合年龄的男孩/女孩”。同时,青少年社交还具有强烈的“群体同质化”特征。当孩子说大部分同学都这样时,实际在表达不与异性互动是当前班级的社交潜规则。青春期的孩子害怕被群体排斥,不打招呼本质是对“偏离群体风险”的防御性适应。那我们家长要如何应对呢?

1.用“发展性视角”替代“问题视角”

可尝试对孩子说:“妈妈发现你和以前同桌相处方式变了,这说明你开始懂得怎么和不同阶段的朋友相处了,这可是长大的表现呢。”用“发展性视角”替代“问题视角”,避免让孩子因家长的焦虑而误解自身行为。

2.通过“自我暴露”技术,建立心理联结

自然引入话题:“妈妈上学时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时觉得和异性说话会被同学起哄,你在学校会有类似的感觉吗?”这种自我暴露的沟通方式,能降低孩子的防御心理。

3.示范“安全型社交”

孩子会潜移默化学习家长的社交模式。家长下次遇到旧友时,可主动介绍:“这是妈妈以前的同学/同事,我们曾一起解决过很多学习、工作上的难题。”用自己的行为展示“社交距离随情境调整”的弹性模式。

青春期表面疏离的社交是内在心理结构重组的外在显现。家长只需保持“观察者的敏锐”“陪伴者的耐心”以及“榜样的示范”即可。

心理故事扫码联系我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22期

本版主持“好学”姐  林摄尔

编辑 林摄尔

审读 朱彤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14B20250713C.jpg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