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籍中科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孙大业逝世

2025-07-11 23:32 掌上温州客户端 

“大伯,您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奠基人、河北师范大学的卓越教师,不仅是无数学子敬仰的师长,更是我们家人心中永远的灯塔。”7月11日,首都师范大学孙佩雯老师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发文悼念她的大伯孙大业。

孙大业是温籍中科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于7月7日因病在河北石家庄逝世。

1752246470433.png

终身扎根河北师范大学做研究

1937年7月生于杭州的孙大业,10岁时才回温州老家龙湾永强生活、学习。

1948年,孙大业的父亲离世,家庭一度陷入困顿。在亲友的资助下,孙大业完成了高中学业,于1955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四年后,孙大业被分配到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

1981年,孙大业曾赴美深造。学成后,他毅然回国,当时国内也有多所知名高校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都婉拒了。

“我大伯对物质生活从不讲究,一心扑在专业研究上。”孙佩雯回忆道。也正因如此,孙大业早年很少回温与亲人团聚。

另一方面,孙大业在学术研究上可谓突飞猛进,不仅创建了河北师范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编撰国内首部《细胞信号转导》教材等,在我国的植物细胞信号转导领域取得卓越成就。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大业(左二)春节回温探亲

据孙佩雯介绍,她大伯爱才如命,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2002年他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之后,将获得的2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设立基金,用于奖励年轻学者。

关于孙大业院士重视培养年轻人才,他的胞弟、87岁的温州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孙大同先生也透露,大哥在1997年主动辞去研究室主任职务,推荐得力助手马力耕担职。如今,马力耕教授已成长为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我大伯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就是为了更专心地扑到专业研究上,”孙佩雯透露。

孙佩雯说,她还非常清晰的记得十几年前带着儿子去参观大伯的实验室的情形,当时她发现实验楼里挂着很多有关对大伯孙大业的介绍,便对儿子说“你看大外公多厉害,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这时,她大伯却指着团队年轻人的照片说“都是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一起努力工作的结果”。“我大伯就是这样总是把荣誉归为团队”。

2017年,孙佩雯孙大业夫妇在海南

孙大业的三“真”精神影响了不少亲人

在孙佩雯到北京工作后,会经常去石家庄看望大伯,有时还会带大伯夫妇与她父母一同去旅游。

孙佩雯说,她大伯不仅学术成就令人敬佩;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让他们家族敬仰;大伯的公正不阿、职业操守更让他们钦佩之至。“大伯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善良的人……。”

孙佩雯说,她大伯身具三“真”精神——在科学上求真,人的性情纯真,待人真诚。

孙大业与孙大同在张家口草原

数年前,河北师范大学要给孙大业配备专车,但被他一口回绝,说这是浪费国家资源。一开始,孙大业跟往常一样仍骑着自行车到学校,后来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便花了3万块钱买了一辆四轮电动车代步。

近十来年,孙大业院士回温的次数也多了起来,除了在每年一届的世界温州人大会受邀来温外,平时也会回温探亲。每次来温,总是会受到不少宴请,但都被他一一婉拒。

孙大业(左)和孙大同

孙大业、孙大同兄弟家族可谓人才辈出,现有的45名20岁以上成人中,有博士9人、硕士8人;在高校工作11人,其中6人为教授。“我们家族的人都很团结、很努力、爱学习,积极上进……,这些跟大伯对我们的潜移默化是离不开。”孙佩雯说。

温都记者 郑俊杰

审核 朱斌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