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因‘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困局,曾被戏称‘只有死(水)路一条’的交通末端。如今,我们正以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的姿态,向‘浙江第三极’发起冲刺。”7月2日,在南京举行的“UP前沿论道”业务交流会上,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以《温州都市圈规划演变与实践探索》为题,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从困局到破局”的城市逆袭故事。
此次论坛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直接指导,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办,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规格最高的论坛。作为唯一受邀发言的地级市,温州的都市圈规划实践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山海突围”的样本。
从“沿江”到“面海”:
一座城的“逆袭密码”藏在规划里
温州的“逆袭”,始于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
作为浙江四大都市区之一,温州在推进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曾长期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区域地位不稳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战略地位不清晰;二是“交通体系不完善”,受“七山二水一分田”限制,温州海港、空港、铁路联动不足;三是“中心城区首位度低”,2024年数据显示,温州市区人口仅占全市33%、GDP占全市40%,均落后于杭州、宁波。
但温州用规划破了局。改革开放后,温州先后编制5版城市总规,从“沿江发展”到“跨江发展”,再到“拥江滨海”,每一步都紧扣“做大中心、联动周边”的核心逻辑。最新批复的21版总规明确,温州聚焦“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重目标定位,立足都市圈规划理念,实现中心城区跨区域融合,夯实温州作为“全省第三极”的物理空间基础,初步形成温州都市圈格局。同时在全市域构建“一主一副两城多点”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以都市区主、副中心为引领,2个山区县城为节点,产业强镇、特色城镇协调有序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从“区划调整”到“机制创新”:
破界突围推动中心城区一体化
面对国家对行政区划调整收紧的新挑战,温州又给出“机制创新”的解法——通过“体制不变、机制创新”,出台中心城区一体化规划管理机制改革方案,建立规划编制、审查、执行、监督四张清单,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通过改革,规划中心城区面积由980平方公里拓展到2622平方公里,由原来4区扩大到4区2市1县,覆盖镇街由原来的39个拓展到76个,人口由原来300万承载力拓展到650万。
2023年启动的“强城行动”,正是这一思路的集中体现。通过建设瓯江新城、千年斗城、园博园、海上花园等“五城三园”,温州正打造“产城人融合”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瓯江新城将对标杭州钱江新城和广州珠江新城,成为国际范与温州味相融、时尚感与文化韵并蓄的滨江城市封面”。
从“末梢”到“枢纽”:
“硬核基建”织网让“山海阻隔”变通途
如果说规划是“蓝图”,那么交通建设就是“画笔”——温州通过综合交通规划,破解山、江、海阻隔,通过机场扩容、港口升级、铁路联网、轨道成网、高速加密,由沿江的“一”字型通道,向跨江的“T”字型区域通道转变,再向海陆空铁轨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转变。
空港方面,温州龙湾国际机场从1990年地方集资建成的“小机场”,成长为航线通达国内外150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200万人次的“千万级大机场”,未来将冲刺3000万人次目标。
铁路方面,从1998年金温铁路结束“无铁历史”,到2024年杭温高铁通车迈入“高铁时代”,温州正构建“5小时到京津冀、3小时到珠三角、2小时到长三角核心、1小时到杭州福州”的“5321”时空圈。
港口方面,温州港已拥有5万吨级码头5个、10万吨级码头9个,正发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金南翼”;高速路网更实现“逆袭”——从1998年温州大桥通车前的“高速空白”,到2023年“三环十二射”网络成型,高速里程630公里(全省第二),2025年将突破1000公里,形成海陆空铁轨立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强区域交通集聚辐射能力。
从“省域第三极”到“区域增长极”,温州的“朋友圈”在扩大。
如今的温州,正以都市圈为支点,撬动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以温州都市圈为核心,推动台州、丽水、宁德纳入一体化,打造东南沿海重要增长极和省域经济副中心,这一目标与浙江“双城记”(杭州、宁波)形成互补,未来将形成浙南闽北赣东区域的城市都市圈。
从“东南一隅”到“全省第三极”,从“县域经济”到“都市圈引领”,温州的规划实践作了一个示范:城市的崛起,始于规划的远见,成于执行的韧性。温州的故事,是“七山二水”里长出的“向海而生”,更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与创新。
温都记者 何群芳
编辑 孙立彭
审读 郑凌
责编 林剑静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7月4日06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