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马慧香,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角膜与眼表疾病中心负责人、教学副主任、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主任。从事角膜及白内障防盲工作25年,在复杂角膜移植和白内障手术方面经验丰富。
高中毕业那年,马慧香放弃保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名额,选择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从此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医之路。师从中国眼视光学专业创始人之一瞿佳教授,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归国角膜病专家徐锦堂教授,马慧香心里的光明种子慢慢发芽。她毕业后回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下简称“眼视光医院”)工作,25年深耕角膜病,完成白内障手术上万例,各种类型复杂角膜移植手术上千例,年门诊量超7000人次,真正成为患者信赖的“光明守护者”。
医术精湛:首次独立开展复杂的急诊手术获同行赞誉
2006年农历新春佳节,入职尚半年的马慧香轮到值夜班。当晚,一名十五六岁的男孩被送至急诊室。由于被鞭炮炸伤,孩子的角膜严重破裂,有致盲的风险,手术刻不容缓。马慧香没有半点犹豫,她沉下心来,冷静操作,最终花了三个多小时将伤口缝合完毕。这也是她第一次独立完成这么复杂的急诊手术。
两年后的一天,马慧香在医院走廊被一对母子叫住。眼前的男生似曾相识,猛然想起正是两年前自己救治过的那名病患。患者的母亲告诉她,当年孩子出院后,他们又去了上海某知名医院求诊。上海的教授看过男孩的伤口后连连夸赞,说无论是角巩膜对位,还是巩膜裂伤密闭,都缝得很好,为后面玻璃体腔手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听了家长的转述,马慧香颇为欣慰。也正是患者的感谢和同行的肯定,让马慧香更加坚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角膜病医生。
聚焦难点:用精湛医术和创新科研深耕角膜领域
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除了常见的外伤和感染,婴幼儿高热腹泻、维生素A大量流失而发生的角膜软化,也会导致角膜盲。李丽(化名)在出生十个月左右时,就被诊断为双眼角膜软化症,只能看得见眼前物体的大概轮廓和颜色。近几年,她觉得自己的视力一天不如一天,只有光感却看不到光源。“这真的让人很绝望,哪怕我能有一只眼睛看得见也好。”抱着这样的期望,李丽找到了马慧香。
通过检查,马慧香发现李丽的一只眼睛角膜虽然浑浊,但视网膜视力还能测得出来,仍然有手术的空间。“不能说没有一丝希望,但你的发病年龄太小,即使动了手术,视力恢复也可能不甚理想。”她把情况如实告知李丽。
在病人的坚持下,手术如期进行。考虑到李丽眼睛问题的复杂性,马慧香为她实施了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手术,术后又联系青光眼专科医生控制眼压。经过细心救治,李丽的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刚入院时她需要搀扶才能行走,到如今出院时已能够独立行走,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也是角膜盲的主要病因之一。病毒的长期潜伏和反复发作成为治疗的难点,为此马慧香潜心钻研HSV病毒的潜伏机制,利用泪液外泌体检测揭示了病毒在眼表细胞间的传播和代谢特征,为HSK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并在ACS Nano、Ocular Surface、Eye、Corne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相关文章5篇。她与陈蔚教授一起作为共同PI主持了世界首例HSK基因编辑疗法的临床试验,目前该项目已完成I期研究,顺利进入II期阶段。
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最后希望,目前全世界有1270万角膜盲患者,我国有400万,每年新增10万,但由于国内角膜材料供体来源匮乏,导致角膜移植每年的手术量仅为1万台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角膜盲患者还在黑暗中焦急等待着重见光明。
在眼视光医院角膜病中心学科带头人陈蔚教授的带领下,马慧香积极参与了温州市眼库的筹备,大力倡导和呼吁民众的角膜捐献意识。温州市眼库于2005年12月成立,目前已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眼库,每年开展角膜移植手术近500台。
医者仁心:耐心倾听心结,真情守护光明
“医者治身疾,然患者多困于心结,需以耳愈心。”从医多年,马慧香始终坚持治病先疗心。
马慧香曾接诊过一名患者,最初是由于右眼外伤导致青光眼,后左眼又发生视网膜脱离,视力近乎丧失。手术后一年,患者右眼因角膜内皮失代偿,接受了角膜内皮移植术;术后再次继发青光眼、高眼压,植片水肿混浊,二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又因视物不清,走路时不慎摔倒,导致角膜植片破裂,再次清创缝合。之后不久,因晶体混浊,又做了白内障手术。眼睛的伤病让他前前后后经历了8次手术,更让他的家庭出现危机。
“能明显地感觉到,这名患者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抑郁情绪。”马慧香清晰地记得,这名患者每次来到诊室,总是一遍遍述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后痛哭流涕,伤心不已。马慧香没有丝毫厌烦,总是耐心安抚,告诉他已经登记在角膜移植等待名单里,一旦有合适的供体会立刻通知。“你要相信医生,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坚持治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马慧香一次又一次的开导下,这名患者心态慢慢转变,第三次闭合式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视力恢复到4.4。目前,他经营着一家小卖部,生活步入正轨,每次来复查都会连连道谢,逢人就夸马慧香的医术高明。
以倾听叩开患者心门,用共情触摸病痛温度。小辰(化名)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诊室向马慧香求助。孩子的情况让她有点震惊:睑缘上分布着大量的油脂坨块,结膜处于充血状态,还伴随角膜溃疡。经过初步诊断,小辰由于正处青春期,脸上油脂分泌旺盛,同时长期熬夜又没有做好眼部清洁,从而引发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KC)。
“要每天坚持给孩子的眼睛做清洁、滴药水。”面对马慧香的嘱咐,小辰的父亲称自己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无法照顾孩子。通过交谈,马慧香又了解到,原来小辰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她叮嘱小辰父亲,每周六带孩子来医院,由她来为小辰作眼部清洁。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辰的角膜溃疡得到明显改善,虽然视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能把一个未成年人从失明的边缘拉回来,马慧香无比欣慰。更可喜的是,因为每周六都要带孩子来医院治疗,父子俩相处时间多了,父子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小辰也从一开始的沉闷,逐渐变得更加开朗起来。
虽然医学无法包治百病,但马慧香坚信,疗愈病患并获取他们的信任,所得到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职业难以企及的。
医者育人:因材施教、关爱与尊重温暖人心
“作为温医人,不论今后身在何方,都要将眼视光的精神、光明的种子传播开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住培带教老师,马慧香总是把当年导师瞿佳教授勉励自己的话讲给学生们听。
何文芳是马慧香带过的最刻苦的学生。她来自基层医院,自觉各方面能力都不及自己的同学,因此也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每次跟老师出诊,何文芳在门诊结束后都会将当天所有就诊患者的病情以及马慧香给出的治疗方案进行复盘并记录在案,并在下班后反复钻研,经常学习工作到深夜。马慧香认为,她有工作经验,又是专硕,欠缺的是科研思维和文章撰写能力,因此就为她拟定了一个临床研究课题,并利用中午和下班后的休息时间,与何文芳一起反复讨论研究方案的细节和存在的问题。
“从这个学生身上,我仿佛看到自己当年求学的影子。”对何文芳,马慧香也确实做到了倾囊相授。何文芳也不负众望,顺利硕士毕业,到广州的医院成为一名眼科医生,并在毕业当年发表了她人生的第一篇SCI文章。
在外,马慧香是受患者推崇、受学生尊敬的医学专家;对内,她也是一名妻子和妈妈。谈到对女儿的陪伴,马慧香难掩愧疚。
“以前急诊多的时候,我经常要值夜班。如果我能晚上十点前下班回家,我女儿就会一直等我。”马慧香说,每当楼道里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女儿就会奔到门口等着。“我一打开门,就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形跳起来抱住我,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你辛苦了’‘妈妈你吃饭了吗’。”说到这,马慧香的嗓音有些许嘶哑,眼眶不禁湿润。
鲜少能全心全意陪伴家人,是马慧香的遗憾,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正是马慧香心无旁骛深耕专业领域的坚强后盾和前行动力。
“学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既要耐得住寒窗苦读的寂寞,也要忍得住牺牲陪伴家人的遗憾,还要扛得起治病救人的担当。但每一份付出,都能让世界多一分光亮。”马慧香说。
温都记者 李雅
通讯员 华果 张羽乐
责编 朱斌
审核 周俊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