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讯 7月2日,华润江中旗下参灵草全国首家航天主题店在温州印象城开业,中国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作为活动嘉宾莅临现场,他分享了中国航天一些鲜为人知的逐梦故事。
申行运是温州的老朋友,上个月刚来我市瑞安中学开过航天科普讲座。“我从2009年退休后,主要在全国各地做航天相关的科普宣传,受邀来温开展多次科普活动。”申行运这样说。
航天事业有“三高”
一件舱外航天服造价要3000万元
在温州印象城二楼,几个白色航天员模型格外引人注目,申行运在主题店一亮相,就成为现场的焦点,不少在现场等候的小朋友,追着申行运要签名,一些家长还拉着他合影留念。
随后,申行运在现场开设了一场题为《千锤百炼的中国航天员》的航天公益科普讲座。
“天空与太空怎么区分?航空与航天又是怎么区分?”申行运在一开始就抛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天空与太空的区分,以离地球100公里的高度为界,100公里以内的空间为天空,100公里以上的空间为太空;同样,在100公里以内空间的飞行活动为航空,而在100公里以上空间的飞行活动为航天。
目前,全球掌握航天技术的也就中国、美国、俄罗斯三个国家。申行运表示,全球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少,跟航天事业有“三高”有很大关系。“这个‘三高’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是指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
关于航天事业的高科技与高投入,从一件航天服可见一斑。申行运透露,一件舱内航天服重达10公斤,造价几十万元,而一件舱外航天服更是重达120公斤,造价高达3000万元。“航天员在舱外工作,面对阳面的温度超过150摄氏度,而阴面的温度是零下超过150摄氏度,这都需舱外航天服来调节,其中高科技含量可想而知。”
关于航天事业的高风险,申行运以1961年至今牺牲的航天员数量为例来说明。他说,自1961年以来,全球的航天员不到1000人,但已有22人罹难,分别是俄罗斯5人、美国17人。“航天员的整体死亡高达2.2%,这肯定是个高风险的事业。”
航天员分为三类
航天员评定录取环节体检需要35天
近几年神舟飞船升空,出征的航天员均有三人,我国上天的航天员已达20多名。申行运表示,这些航天员分为航天器驾驶员、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这三类。
“航天员的选拔原则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申行运说,共有档案选拔、初选、复选和评定录取四个环节;像我国第一期航天员选拔,参与航天器驾驶员选拔的主要是数千名战斗机飞行员,初选后只剩几百人,复选时就只有几十人,最终确定20人,然后再从20人中评定录取14人。
申行运透露,在评定录取环节,需对选拔人员进行为期35天的体检,其中住院体检就需15天;同时对最终参与评定录取的选拔人员的家人进行相关传染病史的检查等。
申行运表示,航天员评定录取后,将展开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野外生存这三方面的学习。“航天员的理论学习就已很辛苦,按规定晚上10点要休息,但往往作业很多,他们到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而早上6点又要起床学习。”
事实上,航天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更辛苦,需要进行诸多的魔鬼训练,如失重训练、睡眠剥夺训练等。“睡眠剥夺训练,需要航天员在隔离舱内做到72小时不睡眠。”申行运说。
航天员的失重生活
吃东西时不能一边吃一边说
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是在失重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们的生活跟我们日常完全不同。
“航天员在太空喝水,不能放在水杯里喝,杯盖一打开水就会自动跑出来,要放在水袋子里吸。”申行运说,早年航天员吃的食物要放在像牙膏的管状容器里挤出来吃,目前我国的航天员可以用饭盒吃饭,但饭盒需要固定起来。
申行运特别指出,航天员吃饭时不会一边吃饭一边说话的,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食物就会从嘴里跑出来。“为方便航天员吃饭,目前会将航天食品制作成‘一口一个’的小份量。”
早年,航天员在太空睡觉并不是躺在床上,而是在固定着的睡袋中睡觉休息。申行运说,目前的空间站面积变大了,航天员可睡在床上,但不能直接躺下来睡觉,而是需束缚带将自己固定在床上睡觉。
“在太空洗澡,不能用水淋浴,是用毛巾吸水后进行擦拭。”申行运说,洗头也不能冲洗,需要将水与洗发液放在浴帽中,然后戴到头上进行搓洗,洗好后再用干毛巾吸干头上的水分。
目前,航天员在太空刷牙已大有改观,不像以往那样用纸擦拭后再嚼口香糖,可以用能吃的牙膏刷牙,刷完牙后直接将牙膏吞食,或者将牙膏吐在纸巾里。“当前,在太空也可以理发,理发器直接连着吸尘器,剪下的头发直接会被吸尘器收集起来。”申行运说。
温都记者 郑俊杰/文 林舒菡/摄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潘贤群
监制 王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