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作为展示城市园艺水平的重要平台,其宗旨就是要弘扬生态文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一些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投资量的各类展会相比,温州园博会预计总投资仅为27亿元。这背后的节省之道,就包括占地3450亩的温州园博园,通过生态修复、就地取材等方式,走出了一条既生态又省钱的建设之路。
变废为宝
地质灾害点打造成文旅项目
温州园博园中规划的多座山体,包含废弃矿坑等地质灾害点,不仅具有安全隐患,还需要一大笔的治理费用,曾是困扰当地多年的发展难题。而园博园在建设中创新性地将废弃矿坑改造成崖壁剧场等文旅景观,不仅一举解决地质安全隐患问题,节省大笔整治经费,还将成为网红打卡点,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过去,由于瓯海大道等工程建设的需要,施工单位在附近凰桥山、赤塘山、仙门山等山上就地取材,形成了5座比较大的矿坑,属于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在本次温州园博园的建设范围内。从一开始,这几个矿坑就被巧妙地融入规划设计,打造成崖壁剧场、园博纪念园等景观项目,可谓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瓯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园博会筹办工作瓯海指挥部执行副指挥长林显斌说。
一举两得
调蓄工程兼顾水上项目
园博园的建设有了山怎可少了水?当投资超14亿元的仙湖调蓄工程和温州园博园水上项目两大项目,在时间和空间上几乎完美契合时,仙湖调蓄工程也由防洪调蓄的“安全阀”变成了文旅景观的“聚宝盆”。
瓯海的郭溪、瞿溪、雄溪三条溪流交汇于仙湖地区,每到汛期易出现水患。“温州园博园项目选址瓯海潘桥、郭溪,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运用‘水利+’的理念,巧妙‘借用’了仙湖调蓄工程的水域景观。因此,我们也将仙湖调蓄水工程作为温州园博园水利基础工程来建设。”林显斌说,仙湖调蓄工程总投资14亿元,包括河道疏浚、征地拆迁、政策处理等内容,这相当于直接给温州园博园建设节省了14亿元。
如何让两个项目在功能上完美融合、两全其美?“我们作为园博园的设计单位,与仙湖调蓄工程施工方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和交流,提出美化和优化方案,尽量达到既防洪又不失景观设计感的双重功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分院副院长叶麟珀这样说。
物尽其用
园区原有绿植视若珍宝
按照温州园博园设计规划,园博园将新增和修复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山体绿化修复覆盖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新增和绿化修复需要用到大量的植株。
“本次温州园博园建设也是以实践‘两山’理论、充分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自觉来执行的,对于园区内原有的绿植,我们视若珍宝。”叶麟珀说,目前北园中的9棵古榕树,均是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宝贝”,有钱都买不到。设计之初,大家想的就是怎么保护好它们、展示好它们。作为温州的市树,这些大榕树棵棵枝繁叶茂、雄壮伟岸,9大古榕出现在园博园,与园内其他建筑相融,本身就代表着温州元素,就是一道风景。
“除了榕树,我们对于河道旁的苗木,山上的香樟、杨梅树以及园内原有可以利用的花花草草,都不会浪费。” 叶麟珀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普通的乔木市场价在几千元至数万元,每保留一棵树就是为园区的建设省下一笔钱。
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黄伟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李雪锋
监制 王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