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3)班 朱浩维
我最爱春节,它给了我新年的第一抹喜悦。
我难以忘怀春节的“绒丝梅”。每至春节,家中总会插起那枝“绒丝梅”。它的绒丝选择富有讲究:太红了显俗,不像梅;太粉了显艳,也不像梅。只有红中夹粉,加以几根橙黄的绒丝花蕊点缀,才方显得似梅几分。妈妈说:绒丝梅虽成不了真正的梅,但它永不凋零衰败。正因如此,我们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自己的福气宛如这绒丝梅一样永不褪色,红火依旧。
我爱着春节的“十盘宴”。顾名思义,我们家吃年夜饭是必须摆满十盘饭菜的,而且装盘用的餐具还必须得是瓷质的红高脚碗,看上去琳琅满目、喜庆非凡,这样便凑够了“十全”。而在这十盘菜里,又分为“九冷一热”。桌上凑齐了“十美”,合起来便寓意着“十全十美”。我们一家人每年都吃十盘宴。大家围坐在桌前,吃的不但是饭菜,更是满桌的情味。
我对那“守岁灯”也很有感情。家中老人常道,古时候过春节会有邪祟出没,以前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安稳稳长大一岁,都会陪着孩子一起守岁。光陪着不行,还得要点上一盏“守岁灯”。我记得祖母也给过我这样一盏“守岁灯”,外形像一个小炉,铜制的,通体漆黑却能倒映出光来。揭开“炉盖”,内部装着一些木棕色香粉,点燃香粉后,升起的轻烟总有一阵艾香。
有一回我们一家人在除夕夜守岁。祖母点上守岁灯,坐在床边给我讲着年兽的故事。第二天起来,我还觉得自己被艾香熏得头晕,哭着跟祖母说这守岁灯“一点也没用”,当时祖母听了这话特别急。诶,可惜“小时不识月”,我不知道祖母为什么要点灯守岁,也不知道祖母为什么能为这一句话着急许久。现在想想发现,人长大了会识不出童真,可人还是个稚子时又识不出“共情”二字。
如今,我回顾过去的每一刻,也许有些记忆失色、泛黄,但当回忆起春节时,踊跃在心头的是无尽缤纷与温情,那股喜悦好像永远褪不了色。
老师点评:
小作者设计了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使得文章散而不乱。同时,叙事并不平铺直叙,小时候的作者不能领悟祖母的深情,第二天哭诉守岁灯的无用。这里,用祖母的着急许久,再次凸显祖母对我的深情。双重视角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情感。
八(4)班 潘妤
我爱苍南的春节。
苍南的春节是火红的。人们会在前一天晚上便把小镇打扮得火红:火红的春联、火红的灯笼,就连路边也会挂上红的丝带。这仅仅是早上,到了晚上,这火红的气息便会在黑夜的映衬与灯火的照耀下更为夺目。
苍南的春节是热闹的。苍南不大,一条街边,水泥房中,住的都是亲戚。所以,大家会在正中央立个大红篷,在里面一起热热闹闹地过春节。自然,布置也是大家一起了。爸爸、伯伯哼哧哼哧地搬着不知从哪家抬来的大圆桌,放好,相互咧嘴一笑,抹一把汗,又去布置餐具了。奶奶婶婶则在厨房中开“音乐会”,切菜的哒哒声,烧菜的沙沙声,夹杂着方言的豪亮的说话声,演奏出热闹又喜庆的快乐乐章。
苍南的春节是美味的。不论是普通的番茄炒蛋,还是昂贵的葱油大黄鱼,你都能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见到。不过,我的最爱却是海蜈蚣。外地人一看这炭黑的颜色与淡绿色的汤汁,立刻就告退了。只有本地人知道,这海蜈蚣一入口,先是满嘴的绵软口感,再是鲜甜、回甘,最后连汤汁也如琼汁般鲜美,让人欲罢不能。
同时,年糕也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苍南饭桌上的年糕都是现打的,软糯的年糕端上桌,还冒着丝丝热气,夹一筷子品尝,它不是嚼得腮帮疼的年糕,它会直接在你的唇齿间化开,那种米香自然流进你的口腔,舒适又暖和。
苍南的春节是忘情的。夜幕降临,年夜饭后的时间是孩子们的盛宴。屋前摆着一箱又一箱的烟花:摔炮、冲天炮、仙女棒应有尽有。孩子们挑个心仪的,将绳一拉,尖叫着跑开。随着火烧声的号角,无数道“流星”从屋檐旁闪过,在天空中绽放出数不清的绚丽肆意的花朵,一道又一道,一朵又一朵。人们笑着、闹着、尖叫着,如童话中的故事般幸福又美好。
我爱苍南的春节。
老师点评:
春节是火红的、热闹的、美味的、忘情的,这是小作者对家乡苍南春节的独特感受,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情感线索以整齐的句式出现在正文每一段的开头,但整齐中也不乏变化,这是对课文《白杨礼赞》的活学活用。
八(5)班 叶雯菁
温州春节的声音是美味的。“嗞嗞——”“唰唰——”做年夜饭时,五颜六色的食材在锅里翻滚。不一会,一盘色香味俱全还带着“嗞嗞”声的炒年糕就出锅了。
在温州,每家每户的年夜饭上都必须有炒年糕,也叫“水晶糕”,吃年糕具有“年年高”的寓意,这里面寄托着温州人期盼自己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的美好愿望。
餐桌上,红色的高脚碗围成了一圈,每一个碗里分别摆上砂糖橘、樱桃等几种红色的食物。如果不够红,就在菜上摆几片胡萝卜,以示红红火火。桌上碗筷碰撞时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吸引着人们的耳朵、眼睛以及味蕾。
春节的声音也是热闹的。吃完饭我和兄弟姐妹们就会来到楼下空地上放烟花。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的烟花摆在地上,空地上也满是星光,还没来得及捂住耳朵,身边就响起了“嘣嘣嘣”的鞭炮声。比起放烟花,我更喜欢看烟花。看着一束小小的火星射上天,不一会就在空中绽开,金色、红色、绿色不断地在空中交织着、闪烁着,照亮了天空的一角,也照亮了每个人的心。
春节的声音同时也是客气的。到了大年初一,每家每户都会出去拜年。到了亲戚家里,一见面就会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祝福语,也会称赞他人的小孩。在另一边,奶奶辈或者阿姨辈都会因为红包而起一些“争执”,互相谦让红包的场面搭配着“不要,不要哪”“还给你,还给你”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家家户户吃汤圆,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街上也多了几盏花灯。之后,春节就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走远了。
我喜欢温州的春节。
老师点评:
小作者用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一条是声音线索,构思巧妙。特别是声音线索,独特而又妥帖。全文紧扣声音线索用了许多的拟声词,首尾呼应,充满趣味。春节做年夜饭、放鞭炮以及拜年,是大家熟悉的,但是用声音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是小作者的用心。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18期
编辑 王树绅
审读 郑凌
责编 郑力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