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芩
4月5日,我在浙江泰顺,游南浦溪。
一路上静谧怡人,不觉间我们已经进入了南浦溪镇木渡村,南浦溪的入口人不是很多,但很美。
我们走进了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朴典雅、蜿蜒的石桥,它弯曲优美地横跨溪流,远望如一条彩虹横亘其上。走了不久,我们穿过一座小山,终于来到了那座石桥,只见桥下的水欢快地流淌着,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山间潺潺而下,形成一道秀丽的小瀑布。晶莹剔透的溪水激起串串细密的水花,宛如无数透明的珍珠,熠熠生辉。
南浦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一处划船的地方。小船在水面上先是随着溪水晃晃悠悠,渐渐平稳后开始慢慢地向前漂动。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像是有无数个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在水中。那一边的瀑布冲了下来,像一条白色的巨龙,猛地扎进下面的水潭里,水花四溅,壮观至极。
齐诗雨
走进廊桥,最显眼的就是一些路边摊,有卖扇子的,有卖油纸伞的,还有卖葫芦丝和套娃的,各种各样,什么都有。
沿河路的右侧全是盛开的樱花,香气四溢,闻一下,就沉醉在其中,不能自拔。突然一阵风吹过,樱花花瓣落了下来,像一场粉色的雪一样美,踩在花瓣上,像地毯一样柔软。
一直往前走,就来到了一片沙滩,沙滩上有两个小男孩在打水漂,我看挺好玩的,就让爸爸和我一起玩。爸爸用他多年的经验教我如何打水漂。我打了好几个,却都没成功,爸爸告诉我,冷静才能办好事。终于,我成功了。
到廊桥上需要走碇步过去,我心惊胆战地走着,生怕踩滑掉到河里!到廊桥上走了走,看了看,被它惊艳到了,它原来都是用原木做的,站在廊桥上往下看,特别高,河水细小如线,桥底的石头纹路都看得清。
最后,我们原路返回,走出了廊桥。
许景诚
这学期,我学了叶圣陶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清明假期,妈妈真的带我去了金华双龙洞!
沿着山路前行,外洞豁然开朗。正如书中所写,这里能容得下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最让我紧张又兴奋的就是过孔隙啦!我学着叶圣陶爷爷的样子平躺在小船上,双手紧紧攥着船沿。随着小船缓缓移动,四周的石壁仿佛真的向我挤压过来,这感觉真是紧张又新奇。
走进内洞,五颜六色的灯光为钟乳石披上了绚丽的外衣,原本朴素的石笋在彩色光影的映照下,变幻出奇幻的模样。“黄龙吐水”的钟乳石金光闪耀,“倒挂蝙蝠”的石笋栩栩如生,与叶圣陶爷爷笔下“形状变化多端”的描述相比,眼前的景象更显奇幻。
出洞后,我不禁感慨:叶圣陶爷爷用朴实的文字记录游双龙洞之行,激励我们用脚行走大好山河。这次的旅行,不仅让我读懂了课文,更让我明白了——最好的文字永远生长在真实的体验里。
林雨欣
我怀着满心期待,踏入了北大的校门,想一睹这座百年名校的风采。
从西门漫步而入,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未名湖如同一幅展开的水墨画卷,呈现在眼前。俯瞰时,似一把精致的竖琴,优雅地横卧在校园中;平视时,宛如一面澄明镜面。湖畔的石舫静静停泊,仿佛竖琴上紧绷的琴弦,湖心的鸭子恰似竖琴上跳动的音符,奏响着春日乐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绕过未名湖,我沿着东北方向前行数百米,绿树掩映间,北大中文系的院落逐渐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还未走近,教室内的讨论声已隐隐传来,或低声细语,或激昂热烈。透过窗户,只见纸张如雪花般纷飞,浓厚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仿佛将我瞬间带入课堂,化身为求知若渴的学子,静静聆听智者的教诲。
暮色中依依作别,北大深厚的底蕴与独特魅力令人沉醉。期待他日能重返此地,在此静心阅读、潜心求知,真正融入这片知识的圣殿。
项子媛
题记: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我爱家乡的大罗山,最爱在大山的怀抱中寻找各种各样的绿。
沿着熟悉、宁静的小径,拾级而上。这儿一旁是堵竹林形成的竹墙,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似乎也染上了丝丝绿意。另一旁是叮叮咚咚响个不停的山泉小溪,跳跃着晶莹的水珠在绿竹的映衬下,恍如翡翠珍珠,又似山野的精灵,闪闪发光。
大罗山的绿招引着我继续登高,揪着草,扶着古树,弯下身去,穿过拱门,挺起胸膛又走过一段山涧上的平桥……不久便能看到大罗山中绿意幽深的龙王水库。在厚重的绿意中,鱼儿悠闲地游动,忽左忽右,顽皮地在如镜的水面上画出缕缕绿纹,加上此起彼伏的蝉鸣,还有清脆悦耳的鸟语,给绿意添上了几分灵动,多了一丝情趣,让整个水库的画面顿时生动了起来。
生在大罗山,长在大罗山,大罗山的每一处都是满眼的绿意,大罗山的每一季都能发现不一样的绿韵。我是多么幸福,我的家乡有此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一边努力成长,一边用文字记录自己理解的世界。
许景诚同学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而心生向往,循着作家的游踪描述个性化的文学体悟;陆芩同学用稚趣的笔触展现游记的画面感,拟人化的描写让景物“活”了起来;齐诗雨同学借助移步换景的手法将市井生活与自然景物巧妙交融;林雨欣同学不仅写到北大校园景物,也联系其相关人文历史,展现小作者与百年学府的思想对话;项子媛同学善用如诗的语言,围绕家乡之“绿”有详有略地融合大罗山的绿意与个人情感。
且读且思,在行走中记录足迹,笔尖自会流淌出真实、细腻的情感。
指导老师:项鑫伟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18期
编辑 王树绅
审读 朱彤
责编 郑力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