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晖 高级教师,温州市名校长,龙湾中学党总支书记,曾荣获温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温州市中小学突出贡献校长奖、温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教育感言:办有力量的教育,育有力量的人。
“此刻三尺书桌岂止方寸之地?是百二秦关的烽烟,是越甲吞吴的旌旗!少年们啊,请以星火燎原之势,将六月黑夜点燃!”
今年高考前夕,蔡朝晖晚自习巡楼,推门见一教室内“笔尖撕裂寂静”,“试卷翻动如浪”。第二天,他在校园黑板上,有感而发写下如上“书记寄语”。
如此激情澎湃的“书记寄语”,蔡朝晖已坚持写了3年。虽内容不尽相同,但板书的笔力遒劲、字字铿锵,字里行间激荡的那股灼热力量,悄然注入了学生们的血脉。
在蔡朝晖眼里,高考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教育就是强壮学生的筋骨,激扬他们的斗志,让他们信心满怀将黑夜点燃,迎接人生的每一场较量。
“开学以来,经过几场考试,我深知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旅程,需要的是耐心与坚持。”一位龙中学子曾在“理想信念大讲堂”上,掷地有声地讲述着自己的经验与目标。
在蔡朝晖看来,强行者有志。学生的“力量”首先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要说出来,只有说出来了才能更好地坚定自己,并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这是他积极举办“理想信念大讲堂”的初衷。“讲堂”灵活运用“学生与学生互讲、优秀学生带讲”等形式,在学生中间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如果说理想信念是根,那么‘选课走班’则是护花的叶”。蔡朝晖说,2016年,龙中借着新课改、新高考的契机,率全省之先,坚决推行全员“选课走班”。
当时,浙江省新高考首推“7选3”,即考生根据兴趣特长和拟报考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于是,龙中打造了一套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教学”体系。
“就像从包办婚姻走向自由恋爱,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蔡朝晖笑着解释,在这个体系内,学生可以自由“选课程”“抢老师”“走班级”,实现“一生一课表,一课一走班”,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时至今日,龙中的全员选课走班早已闻名全国。近几年来,学校承办数次全国性教育教学研讨会,全国各地不断有教育部门负责人来校参观学习或挂职,蔡朝晖也受邀在全国各地做分享报告。
当然,学生的“力量”还离不开家人和老师的合力托举。
近日,傍晚,雨刚停,校门口突然多了几位家长的身影。他们兴致勃勃地拎着饭盒,在学校侧门的人脸识别机器上刷脸通过,穿过绿意盎然的校园,来到“龙湾中学家校社共育中心”,他们的孩子早已等候在桌前。这是一场学生与家长的“亲情双向奔赴”,也是蔡朝晖为“家校社共育”开辟的一处“幸福里”。
在蔡朝晖看来,培养有力量的学生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因家施教。据介绍,“家校社共育中心”共有“和合微讲堂”“职引未来”“教师夜访坊”“家长心理咨询”“红色星期天”“亲情面对面”“家长讲师”等七大主题活动,学生可以在这里与家长共同就餐、交流,家长亦可倾听家庭教育讲堂,咨询生涯规划方法,与班主任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或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蔡朝晖不仅重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与关怀,还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人生导师”。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与“人生导师”进行轻松的交流。导师能够倾听同学的声音,为其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给予悉心的指导。
2024年初,温州大雪之日,蔡朝晖与学生互动。
在校园一角的院落,推开木质大门,沿着复古木梯拾级而上,二楼的景致渐次舒展。两侧的休憩室放着几排柔软的米白色沙发,其上散落着鹅黄色的抱枕。茶几上,一盏煤油灯造型的台灯静静吐着暖光,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科各类的书籍与教案。正厅中央,木质长桌泛着蜜糖般的光泽,墙上悬挂着数块名师工作室的木牌。这座古朴的院落,就是龙中为教师备课和交流特设的活动场所。
师者为范,树己树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有力量的教育自然离不开“有力量”的教师。蔡朝晖特别关注教师的成长,自来到龙湾中学,他就一直致力于探索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径。
2024年9月28日,“4T榕博”共研体师徒结对仪式暨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温暖开启。蔡朝晖携手12位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以及全体“青蓝结对”师徒参加了本次活动。
据了解,教研组主题研修、校级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和“4T榕博”青年共研体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研修四翼”,宛若大鹏展翅,为教师培养、课堂变革提供了强劲动力,青年教师能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教学技能,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进步。
蔡朝晖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聚焦在七个“度”,即定位要有高度、教学要有精度、育人要有温度、落实要有力度、专业要有厚度、学识要有广度、成长要有梯度。近年来龙中培育出两位正高级教师、一位温州市名校长、两位温州市名教师、一位温州市名班主任。
“有力量”的教师不仅要有“技”,更要有“爱”。“但要让老师们更‘爱’学生,学校首先要能‘爱’老师。”他说,“只要是家在温州的老师,不论是文成还是泰顺,不管有多远,我们都会走到。”
据介绍,龙湾中学共有160多名教职员工,学校每三年会走一轮教师家庭,每年走访五六十户,至今已经完成了两轮。而对于家住外地的教师,龙湾中学则会邀请其父母来温过年。
除了暖心的“走访教师家庭”,学校也多次开展了节日慰问、教师团建等活动,增强了教师间的凝聚力。
今年高考前夕,在学校为高三学生摆设“牛头宴”现场,蔡朝晖为考生加油鼓劲!
“有力量”的教育,需要在一个“有力量”的校园里发生。当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生事物井喷式涌现。“在此大背景下,学校的学习空间亟需为学习变革提供有力支撑。”蔡朝晖说。
早在2018年,学校就启动了未来校园提升工程项目,重构适宜“选课走班”的新空间,满足教学新需求。
与此同时,蔡朝晖愈发感受到打造有灵魂、全方位促进学习的“全学习生态新系统”的重要性。何为“全学习”系统?蔡朝晖解释:“就是让每一处空间是学习空间,让每一堵墙是文化呈现,让每处环境节点能讲故事,以文化为线串联成立体式研学岛屿。学校重新改建的‘金石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018年,学校对“金石园”进行重新设计改建。龙中自创校起就把篆刻教育作为艺术课必修课程,每位龙中毕业生皆要刻一方自己姓名印章留在校史馆。学校认为篆刻既能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又能培养学生精心做事、精心做人的精神。所以把“金石园”打造成校园里一个能沉浸式体验的校本课程,同时兼具学校文化印象,用环境熏陶学生。
改建采用现代与中式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架起现代与传统桥梁,体现龙湾中学开拓进取的精神。设计上采用园林式的景观组织方法,采用“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把门台、古亭等景观要素组成有机整体,摩崖石刻成为其中点睛之笔。
除“金石园”外,蔡朝晖吸收了外地一些成功案例,借鉴了博物馆理念,明确了博物馆式校园建设的目标追求,把学校的育人目标根植于课程之中,把地方特色资源整合到校园文化中,先后建成了“榕根式博物馆(园)群”。它既是学校文化的映像,是文化的物化、精神的物化,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形象演绎,更是活的课程,是灵动的教学场景。
就这样,学校打造了多个文化空间,让非正式的学习空间成为学习的重要角色,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习、交流和分享的“教室”,校园文化载体成为一门门“隐性课程”,让学习在校园里随时随地悄然发生。
蔡朝晖说,学校近年来持续探索空间、课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单调乏味的学校建筑打造成温馨宜人的育人环境;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打造灵活、开放、生态富有活力的未来学习新空间,提升学生情感融入度,满足课程实施需求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17期
“好学”记者 夏忠信 方晨 实习生 朱晓倩
编辑 子衿
审读 夏忠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