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初识柯城辉是在2022年公园路郑氏民居举办的首场“去彼留此·时务非遗”艺术生活美学展上。作为策展人,他仅用三个月时间就筹备完成了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展览。展览巧妙地将彩石镶嵌、瓯塑、瓯窑、瓯绣、风筝等温州非遗技艺,通过场景化的方式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美学价值。
事实上,设计、策展圈早已熟知这位不走寻常路的“老柯”——他会为验证某个设计理念的逻辑自洽而重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系统研习中西方哲学,将人文思考融入设计实践。2018年,为构建温州生活美学体系,他组织百余位设计师在永嘉芙蓉村举办首届生活美学展,开创了乡村艺术展览的新模式;2023年接手历史街区墨池坊院落后,又以“咖啡+展览”的模式活化老建筑,策划了非遗与当代艺术等跨界活动……
柯城辉身上贴着诸多标签:有人称他是放弃蒸蒸日上事业、执着追求心中美学的“疯子”;有人说他是跨界达人、美学展览策划能手;更有人将他视为墨池坊的都市“闲人”,终日与咖啡、园林庭院为伴。
无论如何定义,在温州文化艺术圈,柯城辉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既非纯粹的设计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而是一位不断探索空间、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者。从商业设计到策展,再到文化空间运营,柯城辉不断输出自己的美学观点。
今天,《小毛会客厅》邀请独立设计师、文艺策划师、策展人柯城辉来聊聊他的城市空间美学。
孙文艳 摄
傍晚,墨池坊LAN·兰花喜茶的庭院里,柯城辉拿着扫帚清理初夏的落叶,不时对庭院里的小猫呵斥几句:“别把院里的鸟儿抓光了!”
70后柯城辉并不认同外界给他立人设、打上固定标签。他认为每个艺术家、策展人所表达的美学,会随着其个人际遇与知识积累而改变。
在朋友眼中,老柯正是网络上画家陈丹青喜欢的“老奸巨猾又喜欢童话故事的那类人”——经过社会历练还能保持纯粹,并一直在打造与输出美学理念。
1993年,柯城辉考入浙江树人大学(浙江省首所民办高校)园林建筑系,主修装潢与室内设计。虽非传统美院,但师资来自中国美院与浙大的外聘教师,如著名设计师陈耀光曾教授室内设计课程。
在校期间,美学课程对柯城辉影响深远,这种跨学科视野奠定了他日后创作的理论基础。毕业后,柯城辉进入温州一家广告公司,开始接触商业设计。
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间,温州房地产、家装行业蓬勃发展,柯城辉也同其他业内人士一样成立设计装潢公司,一头扎进商业浪潮中。但学艺术的人往往比较感性,在每天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他逐渐对单纯的功能主义设计产生质疑。
某次,柯城辉接手一个房地产设计项目,客户始终对他的设计方案不满意——这是他从业以来少有的经历,自信心深受打击。经过与客户深入沟通后,他原本坚持的家居装修理念被彻底颠覆:原来家的打造不仅是主人情感的诉求,更是美学的延伸,是人文思考的载体。客户的建议让柯城辉有醍醐灌顶之感。
后来,他又在同学家中翻到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虽然萨特一生思想不断变化,但他始终以“人”作为思考焦点的理念,恰好弥补了柯城辉当时美学理念的空白。
在外人看来,那段时间的柯城辉为追求美学理念简直“走火入魔”。他在公司业务上开始“懈怠”,一心想要构建心中的美学殿堂,每天浪迹在喜马拉雅上吸收各界大咖的观点与知识,系统研习中西方哲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将人文思考融入设计中去。
柯城辉说美学是一场永不停息的自我再构建,这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的,就像去策划一个展览,你不能把所有空间填满,需要丢弃一些旧东西,装入一些新元素,并有足够的留白空间给观众思考。比如近期墨池坊的《阿岛的第五季》展览,他就在三楼展馆仅布置了一张画,让观展者静下心坐在画前细细品读。
庭院里清扫落叶的柯城辉
所有知识的积累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2018年,柯城辉在永嘉芙蓉村策划了一场美学文化之旅活动。该活动由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ADCC)联合温州本土及国内多位艺术名家、学者共同发起,邀请了中国人文、艺术、设计、美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作为嘉宾。通过艺术展览、人文论坛、师者公开课等形式,从传统艺术、当代艺术、建筑、乡村等不同维度展现温州之美。这场以芙蓉古村落为载体的美学文化艺术展,开启了“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之旅。
国家级非遗彩石镶嵌项目的温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廖一川回忆说:“真是托老柯的福,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与全国各地的艺术界人士交流。我的彩石镶嵌作品也因此受到关注,打破了人们对这项技艺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廖一川从西班牙回到温州接手父亲的“崇林斋”彩石镶嵌项目,与柯城辉密不可分。此前,廖一川曾因是否回国而犹豫不决,便向柯城辉倾诉了自己的困扰。柯城辉帮他分析了利弊后,廖一川最终下定决心回到温州。而在廖一川接手后,彩石镶嵌的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
其实,不单是廖一川这样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厅堂化今·中国生活艺术展”的艺术家、设计师们也各有收获。作为策划者,柯城辉从中看到了现代与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古村保护与快速城镇化建设之间融合的可能性。这场为期三天的美学“派对”,不仅让他开始更加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深层联系。
后来,柯城辉又为廖一川在墨池坊策划了“玊化——2022国遗·彩石镶嵌空间美学展”。“玊”[sù]意为有瑕疵的玉石,经匠人之手化腐朽为神奇;而“化”则象征彩石镶嵌与生俱来的包容性与创造性,展现其在时代发展中的思维演变。
寻求美学的答案,似乎会让人上瘾。在乡村“厅堂化今·中国生活艺术展”之后,柯城辉在设计圈内声名鹊起,各类策划邀约纷至沓来。此时,他又开始思考如何在城市中打造“厅堂化今”的升级版,进一步输出他的美学理念。
2022年,柯城辉路过公园路时,发现郑氏民居正在改造。这座始建于民国时期、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立刻吸引了他的目光。随后,他找到改造项目的负责人,提出自己的构想,并表达了希望由自己操刀民居首展的意愿。
所幸,柯城辉这些年在设计和策展领域积累的作品都给郑氏民居改造负责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这事儿就成了。
2022年在公园路郑氏民居举办的首场“去彼留此·时务非遗”艺术生活美学展上,老柯将彩石镶嵌、盆景、瓯塑、风筝等温州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古民居空间,营造出独特的文化融合体验。“这种跨界碰撞的效果太棒了。”廖一川赞叹道。
彼时,柯城辉已对自己有了清晰定位——成为一位横跨设计、策展、文化与美学领域的“艺文”实践者。朋友们常调侃他是“艺文圈达人”,因其策展往往源于个人兴趣或纯粹以文会友,有时艺术家甚至会用作品与他进行置换合作。即便如今身兼墨咖啡与LAN·兰花喜茶主理人的身份,柯城辉始终保持着文化人的纯粹,从不是个市侩的商人。
郑氏民居的展示品
龙溪美术馆的美学装置
画家阿岛与柯城辉原本并不相熟,却被柯城辉的策展理念与美学造诣所打动。在柯城辉策划的《阿岛的第五季》展览中,阿岛的作品被创新地分布在三个不同场所:墨池坊15号文艺之家(主展区)、墨咖啡以及LAN·兰花喜茶。展览以“新”“虚与实”“科技与艺术”为主题,系统呈现了阿岛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
阿岛笑言,为了这次展览,他甚至被柯城辉“逼着”创作了一幅全新巨作。对此,柯城辉解释道,他试图突破传统画展的固化模式,融入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双重思考。“就像当年做家装设计时强调美学延伸与人文关怀一样,每个展览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深度。”他说。
有人评价,柯城辉善于通过多元场景和展览形式来传递美学理念——从墨咖啡到LAN·兰花喜茶,每个空间的设计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的美学坚持。
对于柯城辉在美学领域的跨界探索,正音丫新蜜蜂乐团负责人胡玉侨看到了柯城辉不同的一面。5月20日,一场名为“520爱,不被定义”的露天公益音乐会将在LAN·兰花喜茶举办。胡玉侨说起初他还在为场地费用问题担忧,没想到柯城辉二话不说就答应免费提供场地,这种爽快的态度与他之前接触的其他主理人截然不同。
对此,柯城辉笑称:“无论是LAN·兰花喜茶还是墨咖啡,都需要更多元的推广渠道。作为商人,盈利固然重要;但作为‘艺文’实践者,我更希望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实现商业价值。通过文化活动切入咖啡馆运营,是最理想的方式。”5月初,他与朋友共同策划的“闯入者”音乐与电影主题聚会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他看来,与正音丫新蜜蜂乐团的合作,正是这种理念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随后,柯城辉分享了墨咖啡落户墨池坊的故事。2023年墨池坊开街前,作为街区智囊团成员的他注意到,一栋古民居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主理人。改造方想找一位既懂设计、文化,又擅长经营的人选,柯城辉成为最佳选择。
接手后,他以“咖啡+展览”的创新模式活化老建筑,通过策划非遗、当代艺术等跨界活动,将墨咖啡打造成温州老城区的文化地标。但柯城辉并未止步于此,随后创立的LAN·兰花喜茶,以及如今对整片墨池坊街区的整体规划,都展现出他不断拓展的视野。
柯城辉坦言,推广地域化美学理念确实带有私心——学艺术的女儿对温州老城历史知之甚少,他期望墨池坊能成为佛罗伦萨那样的历史街区,让周边学校的学生放学路过时,能自然地走进展厅参观。“即使现在看不懂,艺术的种子也会在心中萌芽。”他说。
每天,这位被外界称为墨池坊“闲人”的柯城辉,总会拿着扫帚清理院落的落叶。随着枯叶日渐稀少,前行的道路也愈发清晰。
近期,柯城辉又在老城区寻得一处古民居,准备再次突破常规,重新定义空间美学。
温都记者 小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审核 王金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