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凌晨,中国新星赵心童在斯诺克世锦赛中斩获冠军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台球界激起层层涟漪。这位年轻选手的突破性成绩,是否会让温州这座以商业活力著称的城市,开始重新审视台球运动的发展路径?
记者走访发现,尽管赵心童的夺冠为斯诺克运动带来短暂关注,但温州台球生态仍呈现“中式八球为主流、斯诺克待破局”的格局。
“斯诺克在温州,更像是一个精致的盆景。”从业20余年的资深教练苏忠良如此形容。作为专职斯诺克台球教练,他见证了这项运动在温州的起伏。据其观察,温州现存台球厅中,斯诺克球桌占比低,日均使用率低,属于“双低”。“一张斯诺克球桌占地是中式八球的1.5倍,维护成本更高,可打的人少,斯诺克球桌更多的作用是台球厅的‘门面’。”
这种矛盾折射出斯诺克运动的天然门槛:球台尺寸大、规则复杂、单杆耗时长,对场地、技巧和耐心要求极高。在温州某国企工作的台球爱好者陈先生坦言:“偶尔想挑战自己才会打斯诺克,平时基本就是玩中式八球。”
与斯诺克的曲高和寡形成鲜明对比,中式八球在温州“全民渗透”。从人民路、欧洲城到下吕浦,几乎每条街巷都能看到台球厅的招牌。
5月6日晚,记者在下吕浦某台球厅看到,18张球桌中有14桌有客人在玩,这14桌玩的都是中式八球。台球厅服务员告诉记者说,很少有人玩斯诺克,大部分都是玩中式八球。“周末翻台率能到5次,晚上八九点还要等位子。有些不愿意等的客人会先选择打会斯诺克,等有了再换过来。”前台服务员透露,顾客多为中青年男性,单次消费集中在100元左右,时长1-2小时。
球桌小、袋口大、节奏快、规则简单,菜鸟和高手都能玩,也适合朋友聚会。更值得关注的是,温州台球厅正通过“台球+”模式拓展客群: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台球厅和棋牌室结合在一起,而一些高档商务台球室更推出“美女助教”服务。“现在来打球的,一半是冲着台球,一半是来社交。”某创新型球厅老板吴先生说。
赵心童夺冠的消息,让温州台球圈短暂沸腾。资深从业者吴先生观察到:“这两天微信群里台球的讨论量翻了几倍,还有球友自发约朋友过‘球瘾’。”
但这种热度尚未转化为实际客流——记者走访的多家台球厅中,均表示近期客流量无显著变化。“大家更多是口头祝贺,爱打台球的还是那些人,不爱打的也不会来打。”某球厅负责人王女士坦言。
这种“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暴露出温州斯诺克发展的深层瓶颈。苏忠良指出:“没有职业梯队,没有市级赛事,光靠冠军光环难以持续。”他建议,可借鉴杭州、宁波等地经验,由体育部门牵头建立青少年培训体系,将斯诺克纳入校园体育课程。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斯诺克场馆建设和赛事举办;另一方面,引导台球厅升级转型,打造“竞技+社交+文化”的综合空间。
吴先生则呼吁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如果能打造几个高规格斯诺克场馆,举办省级赛事,或许能形成聚集效应。”
当冠军的光环照进现实,温州台球能否抓住机遇,将“小众”的热爱转化为“大众”的产业,值得持续关注。
温都记者 严嘉瑜
审核 林剑静
责编 陈侄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