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2025年的小主人:
当你在江心屿的雪夜里第一次仰头望向我时,我正栖在瓯江畔的梧桐枝头,浑身彩羽被风吹得簌簌作响。那夜你攥着糖葫芦挤进人群,发梢沾着细雪,眼睛比灯笼里的烛火还亮——十年后的今天,我仍记得你脱口而出的那句:“妈妈快看!凤凰落在树上了!”
此刻我坐在非遗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羽翼间流转着全息投影的星光。你总说我的百鸟灯伙伴们像被冻在相框里的蝴蝶,可知道十年后,我们真的能在夜空里振翅飞翔?当年老师傅们手中沉睡的竹骨纸翼,如今注入了柔性太阳能芯片,每逢元宵便化作漫天流光。上个月在中央公园,九百九十九盏电子百鸟衔着花灯掠过瓯江,你设计的“百鸟朝凤”阵列,让整片水域都变成了会流动的银河。
还记得你偷偷藏进我尾羽里的许愿笺吗?那张用蜡笔画满小鸟的作业纸,现在成了博物馆最珍贵的展品。当年你歪歪扭扭写的“想让百鸟灯会说话”,如今每个灯笼都装载着方言语音系统。元宵祭典,我带着新生的雏鸟灯群盘旋在鼓楼上方,用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瓯剧唱腔,把《正月十五闹花灯》洒满了青石板街。
你塞在竹架缝隙里的山茶花干,此刻正在我胸前的生态舱里盛开。当年你从茶山折来的那枝花,现在通过纳米培育技术重获新生,每当感应到孩子的笑声,这枝花就会绽放出不同颜色的花瓣。上周国际文化交流展,日本小游客对着我唱童谣时,花心里竟飘出了樱花形状的光点。
不过有些温度是科技永远复刻不了的。你总抱怨裱糊宣纸时糨糊沾满手指,现在3D打印机能瞬间生成鸟翼纹理,可老匠人们还是坚持用手工桑皮纸——他们说这样灯才有呼吸。昨天在传承基地,看见你教金发碧眼的孩子揉搓竹篾,暖黄色工作灯下,那些生疏的指法与十年前你第一次编骨架时的模样完美重叠。
你压在箱底的《百鸟灯手札》第7页,泪痕晕开的那句“为什么同学都说百鸟灯土气”,现在被刻在非遗学院的入门墙上。当年在校园展览会被嘲笑的仿生机械鸟,如今成了最受欢迎的科技实践课教具。昨天路过母校,听见穿汉服的小女孩举着激光雕刻的灯架欢呼:“看!那只翠鸟会自己梳理羽毛!”
此刻春雪正轻轻叩打博物馆的穹顶,我透过环形玻璃望着江心屿——十年前你驻足观赏的那棵梧桐,如今枝丫间缀满感应花灯,每当游人经过,就会幻化出历代百鸟灯的光影。你搀着外婆看灯的照片,被做成全息投影藏在树洞里,每当孩子们触摸树皮,就能听见2010年元宵街头老艺人们摇着拨浪鼓叫卖灯彩的声音。
2025年的小主人,请继续往竹篾里编入那些天真的幻想吧。你缠着爷爷学的“双鱼结”编法,十年后成了智能灯饰的通用节点;你异想天开要给百鸟灯装“记忆芯片”的涂鸦,现在让每盏灯都能讲述百年传承的故事。昨天在实验室,看见学生们用你发明的“非遗编码器”为蒙古族马头琴灯录入长调,忽然想起你当年在灯面上写下的稚嫩笔迹:“每盏灯都是会发光的故事书。”
子夜钟声从朔门街传来,博物馆的智能调光系统将我的羽翼染成琥珀色。这具穿越百年的竹骨纸魄,因为你十年前种下的那颗种子,终于能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真正翱翔……
你永远的第101只百鸟灯于2035年元宵夜
指导老师:白华
来源:《好学少年》周刊第12期
编辑 夏忠信 洪平
审读 夏忠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