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扫墓一直是一场大型的家族团建。如今,扫墓群体逐渐变得单一。清明节前,记者先后走访了我市多个陵园,发现中老年人是祭扫主力军。那么,年轻人是怎么看待清明祭扫这件事的?
祭扫大军“中带老”是常见搭配
日前,记者来到温州市桃源陵园。发现祭扫大军常见的搭配是,一两位中年人带着好几位老年人。随后,记者来到龙湾一处墓地,也发现祭扫大军里鲜见年轻人的面孔,小孩更是少之又少。
今年清明节前,市民陈阿姨和兄弟姐妹已经完成了祭扫任务,他们压根没打算叫上后辈。她说:“等后辈一起来扫墓,一定要等到周末或者清明假期。那时候陵园里人多,碰上天气不好更麻烦,还不如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去祭扫方便,后辈们来吃清明酒就行了。”
无独有偶,市民王叔叔一家也是由家族长者完成祭扫任务。王叔叔坦言,以前扫完墓,中午的清明酒都要坐满三四桌,现在两桌都凑不齐了,“女儿说难得有假期,天气也舒服,她就和女婿带着孙子出去旅游了。扫墓就由我们去了。”
年轻人未去祭扫各有各的缘由
“北漂”的张女士已经十几年没有回温扫墓了,原因是成本太高。“清明只有三天假期,回来扫墓,回家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要去机场了,且不说上千元的机票钱有点不划算,回来特种兵式的扫墓也让人吃不消。让整个家族配合我的时间也不现实,所以上大学之后我就没有清明扫过墓了。”
和张女士一样在外的温州游子们,基本上也多年没有回乡扫墓。一直在上海打拼的温州人孙先生说:“顶多过年的时候祭拜一下,但也不多。”
在年轻人看来,清明节更像是踏青时节。去年大学毕业的小王说,清明节她也不想去扫墓,“倒也不是不重视扫墓,从小我就和家人一起去扫墓。只是这个时节春光很好,适合去郊游,我约了朋友准备去踏青。”
李先生是80后,也是家族中坚力量。今年的家族祭扫活动统计人数时,他只填了自己。“按理来说确实应该把妻子、孩子都带去的,纪念祖先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但是现在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周末都报了兴趣班,去扫墓就要旷课。我们觉得还是以上课为主。所以妻子就留在家里接送孩子,我自己作为代表去扫墓就好了。”
我市一陵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清明祭扫,中老年人确实是扫墓的主要群体,年轻人面临假期短暂、路途遥远的现实问题,只能委托亲友代为祭扫。部分年轻人认为,扫墓仅是形式,他们更注重内心对逝者的怀念。
温都记者 姜瑾瑾 通讯员 潘昭琪
编辑 孙立彭
审读 郑凌
责编 潘贤群
监制 王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