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罗丰风土人情,确定“强内联外”思路,塘河文学社谱写新一页

2025-03-18 14:14  

领略罗丰村风土人情;畅谈文学社发展之路……3月16日,瓯海区塘河文学社罗丰古村文化采风暨仲春茶话会在茶山街道罗丰村举行。

品茗畅谈文学社新篇章

当天,罗丰村文化礼堂驿站窗明几净,茶香盈盈。来自塘河文学社20多位骨干会员和文友相聚这里,品茗叙旧事讲新篇,气氛融洽而热烈。

经大家商讨,确定了塘河文学社“强内联外”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初步拟定今年的工作计划。对内,做好年轻新会员的发展工作,补充一批新鲜血液,增强社团的活力和后备力量。同时开展笔会、采风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会员们的文学创作热情,进一步提升文学社的硬实力;对外,联络其它优质的民间社团,借鉴时下文学社团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瓯海区水山灵水秀,泽雅、大罗山、温瑞塘河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在瓯海区文联、作协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塘河文学社在大力宏扬乡土文化的同时,将探讨文旅融合的新路子,体现文学社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雁荡山画院执行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温州分院”院长施乐平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现场作画,描绘了罗丰古村的春日景色,象征着塘河文学社生机盎然的今天和明天。

罗山仙洞带来创作灵感 

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情感,洒在罗丰古村山道、树木、石头房上,洒在参与此次文化采风活动的文友们心中。木金林和李建良既是塘河文学社的热心理事,又是罗丰村的资深村民,他俩为文友们当起“导游”。  

罗丰村位于大罗山脚下,东蓄龙王寺水库,南靠秀才垟垅,西对文笔峰,北瞰白鹿城。它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拥有五美园,内有实际寺、逆川墓、顾公洞、莲花岩、金锁岭等景点,是一个隐匿于大罗山间的世外桃源‌‌。

“哎!这个洞好深!”“第一次来,真新奇!”文友们进入西岗洞(罗山仙洞)后,不禁发出感叹。沿着石阶拾足而下,文气和湿润缓缓漫来,文人墨客在石壁上刻下的诗联和题字映入眼帘。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曲径通幽之感越发明显。但见洞最窄处只够一个人猫腰通行,最宽处安放石凳石桌,可供十几人休息,整个洞可容纳上百人。

出洞之后,洞主陈松弟夫妇热心地递上茶水,招呼文友们歇歇脚,聊聊天。他俩今年70多岁,20年前两人居住西岗洞附近,因为一个梦,两人拿扁担背锄头开始挖洞,二十年挖掘不止,硬是挖出一个西岗洞,为罗丰村添上一处独特景点。这对夫妇愚心移山的精神,令人赞不绝口。

《过大罗仙洞》

陈氏廿年耕此洞,有缘识得水龙吟。

大罗神女归何处,一片山云知浅深。

中国作协会员、塘河文学社顾问林新荣欣然命笔的这首古体诗,道出了在场文友们的心声。    

10年笔耕不辍结下硕果 

在实际寺感受禅意;在罗峰书院前庭沐浴着阳光,畅谈文学和人生……文友们兴致勃勃,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将把笔触伸向罗丰村和乡土文化,创作感人的文学作品。

塘河文学社秘书长周顺利介绍,该文学社于10年前成立,现有会员80多人,其中省作协会员10多人。多年来,在瓯海区文联、作协的支持和指导下,会员们笔耕不辍,不仅创作出版十几部文学著作,还在《诗刊》《诗潮》《星星》等刊物发表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已成为瓯海区乃至温州市一支文学创作生力军。

参加此次活动的瓯海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周胜春对塘河文学社十年来坚守和辛勤付出予以肯定。他表示,瓯海区名胜古迹不少,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希望塘河文学社会员们利用业余时间,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和大自然,为瓯海区乡土文化的宏扬和继承添上浓重的一笔。

作者  汪麟康

审核 陈忠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