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宣传搭平台建机制,市政协委员曹高忠建言:构建温州糖尿病早筛防治全链条体系

2025-01-22 13:10 掌上温州客户端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位于全球前列。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而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7%。

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糖尿病作为典型慢性病,其早期筛查与综合防治意义重大。今年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温州市委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药师曹高忠就聚焦糖尿病早筛防治,通过扎实的调研和可行的建议,受到多方关注。

 

优化宣传效果

提高早筛知晓率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若不进行筛查,疾病很难被察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虹介绍道。她指出,一旦错过早期发现的时机,随着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极有可能对患者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失明、肾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足等 。

对于当前糖尿病早筛知晓率仍有待提升的情况,曹高忠也注意到,一方面,参加糖尿病早筛活动缺乏有效组织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类普及宣传活动“过于专业”,趣味性、通俗性、多样性不足,增加了普通群众理解的难度。

对此,他建议温州市卫健委整合糖尿病多元宣传渠道,优化传播矩阵,通过周期性策划专题节目、公益广告和健康专栏,凭借通俗易懂的图文视频,宣传好糖尿病早筛知识与典型案例。

“社区是糖尿病早筛的主力军,社区的宣传工作非常关键,还有提升空间”,曹高忠在提案中建言,规范社区新媒体宣传工作,组建糖尿病志愿者服务团队,结合社区线下活动,如健康集市、文艺汇演等,科学规划宣传物料与讲解安排,提升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用好数据和AI

降低就医负担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检测一般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但曹高忠注意到,目前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数据实时共享方面存在障碍,导致医生难以精确掌握糖尿病患者病情并实施连续健康管理。

对此,曹高忠建议市数据局、市卫健委牵头,建立全市糖尿病防治与医养结合数据共享公共平台,满足患者诊疗数据实时上传、存储、分析功能,以及不同机构间的数据查询和交互功能,确保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信息能够在家庭、医疗机构、社区和养老机构之间顺畅流通。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息中心信息总监徐苗桑看来,由于血糖数据采集多涉及居家管理,因此建议布局穿戴设备,并采用相对成熟的AI模型辅助管理,既方便患者日常高频使用,也可以提高糖尿病早期筛查的高效性,风险预测的精准性和诊断分型的准确性,助推糖尿病患者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

同时,曹高忠还建议开发全民血糖小程序、血糖APP等智能分析和服务平台,让居民可结合设备或自行记录登记,实施连续的血糖记录和分析。“相信通过软硬件结合,也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国家的医保负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章惺惺表示。

 从左至右分别为高志宏、朱虹、曹高忠、章惺惺

 

推动医养结合

加大资金支持

近年来,慢病早筛防治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心工作。

曹高忠通过鹿城区松台街道水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调研,建议市卫健委、民政局牵头,建立医养机构合作联盟,鼓励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定期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医疗巡诊、远程医疗、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实现医养服务的无缝衔接。

在资金支持方面,他建议设立糖尿病早筛专项资金,精准补贴重点社区与人群的部分基础检测费用,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鼓励企业以公益捐赠健康监测设备、推出优惠套餐等形式参与早筛,多渠道缓解财政压力。这一建议也得到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的支持。“从基层的角度,早筛涉及的资金,确实需要通过多方来协助解决。” 鹿城区松台街道水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何海棠表示。

同时,曹高忠还关注到了糖尿病患者的消费需求,他建议市商务局出台政策鼓励本地电商、餐饮企业与医养机构携手合作,打造糖尿病患者专属线上服务项目,设立糖尿病专用医疗器械、智能穿戴式设备、保健品、无糖食品线上专区,并提供配送上门服务。

 

温都记者 杨晓宴

责编 朱斌

审核 周俊朗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