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在线|让更多新业态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的“快车道”

2025-01-21 09:16 温州都市报 

近年来,随着国内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工作岗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些“新职业”在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丰富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让许多人的就业和创业有了着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包含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在内的新业态劳动者约20万人。如何加大精准支持力度,让这一重要的就业“蓄水池”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新业态劳动者逐步向高素养方向提升?近日,本报《代表在线》栏目邀请多位市人大代表围绕能力提升、服务需求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市人大代表、国家一级茶艺师、浙江工匠 叶林凤

降低技能培训报名条件,让新业态就业群体更好提升能力

在茶叶领域,叶林凤已经从业15年。从普通“茶小妹”到“乐清市叶林凤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这段成长经历,让叶林凤深切地感受到技术技能是外出求职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数据显示,新业态就业群体就业关系不稳定,即便发生工作转换也基本在低水平岗位之间流动,普遍存在“吃青春饭”、认同感低的现象。叶林凤认为:“从技能提升、人文关怀等多方面赋能新业态就业群体的成长,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获得能力提升的机会,无论是从社会稳定,还是共同富裕而言,都是尤为重要的。”

近年来,通过引导和宣传,全市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氛围日渐浓厚,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些许不足。“以茶艺为例,在资格等级证书培训报名中,会对报名者的文化程度、相关领域从业经验等提出要求。其实,在方案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这类群体的特殊性,我就碰到过不少例子,他们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学习能力也很强,但最后都是因为非实操技能等因素,而未能获得资格等级认证的机会。”叶林凤说。

基于此,叶林凤建议,应尽量弱化文化程度、从业年限等条件,更加注重个人培训意愿、实践操作等,真正让技能变成新业态群体劳动者脱颖而出的优势。

市人大代表、浙江伯特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向英

建立更适配的职业培训模式,精准提升新业态就业群体的技能

“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工匠型技能人才。”李向英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培育高技能人才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企业应持续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培训资源、职业发展指导等,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近年来,政府与社会机构都在积极开展各类培训项目,职工参与热情也相对较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部分课程内容安排契合度不高,未能精准针对企业、岗位职工的实际需求,而且在时间上也难以有效适配。”李向英说,一线职工的工作方式属于“流水线”化运作,一旦停下来,势必会影响其他岗位的工作进度,这客观上不利于他们进行长期培训提升技能,类似的问题在新业态就业群体中同样存在。

为此,李向英建议:首先,从项目设计、课程标准、开展形式等内容着手,构建与该群体特点和工作特征相匹配的培训体系,将更多“专项性”的课程内容融入日常教学,精准提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如开展校企合作“定制班”,使学员“毕业即就业、出校就上岗”;其次,充分考虑该群体的“工学矛盾”,科学统筹培训时长、地点、模式等,通过精准化教学、弹性学分制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可利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间,实现高效学习,并且开辟线上平台互动问答区,学员随时提问,培训师定期解答;再者,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对获评职称的劳动者子女入学、家人就医等方面给予优待,在生活上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沉下心来学技术、练本领。

市人大代表、温州城市大学副教授 谢瑞霞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让新业态劳动者、用人单位更加主动

在温州,对新就业、新业态人员的关怀行动早已启动。2021年9月,市人力社保局等12家部门单位联合成立“温州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联盟”,共同启动“温润瓯越·聚新强城”行动,分门别类对新就业群体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素养等公益培训。此外,例如龙湾区“龙小哥学堂”依托温州开放大学、龙湾区高技能人才鲁班院等院校,以“理论培训+实践操作”的形式,对新就业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并面向有大专、本科学历提升需求的“龙小哥”们给予5000元/人的补助等。

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不少矛盾亟需调和。新业态的技能更新换代频繁,劳动者可把握的培训窗口期越来越短,同时新技能培训师资匮乏,很多教师缺乏行业实战经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存在“去雇主化”“多雇主化”特征,企业缺乏对雇员的技能投资动机,现阶段培训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新职业就业者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和稳定的职业晋升途径,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影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针对现有问题,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一要创新培训模式,搭建“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建立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实现在线培训、学员交流、专家答疑、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二要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支持新就业形态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政策,放宽培训补贴条件,将未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培训补贴范围;三要健全完善新职业的技能认定和职称评定制度,将新就业形态工种纳入职业技术培训目录,支持平台用工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增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晋升和享受技能人才相关政策的机会。

温都记者 陈恩欣

编辑 金慧君

审读 郑凌

责编 朱斌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1月21日08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