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讯 1月20日,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各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组审议。与会代表围绕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科创平台、绿色低碳及人才引育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建言献策。
鹿城代表团
用好青年人才引育政策
提升城市发展“青和力”
近年来,温州积极推动数字化改革,积累了海量数据,为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量大面广的温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也催生了海量数据资源和需求。2023年,温州市持续迭代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数据总量达254.6亿条。市人大代表,温州市房屋交易与产权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胡海忠建议,随着在建数据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我们可以借鉴亚马逊、阿里等模式,建设全市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各部门‘网络通、数据通、应用通’。”
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入实施开放强市战略中提出,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企业出海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等内容,市人大代表、帝杰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勇说,“在气候变迁的背景下,国内出口型企业因相关欧盟法案造成的‘国际零碳’政策风险加大。我市现有面向欧美市场的出口企业、全球供应链配套企业众多,亟需推动‘国际碳中和’生态服务体系建设,为出海型企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市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徐丹同样关注温州的“对外开放”。徐丹说,长期以来,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一直是温州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然而当前温州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对外交流当中,遭遇到一些发展瓶颈,“建议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私出国相关政策适当松绑,加强龙湾国际机场配套设施及服务的提升,同时可以利用温州丰富的医疗资源,例如通过举办国际医院论坛、开展海外侨胞健康行等,加强国内外人员交流,进一步促进城市开放程度。”
市人大代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瓯塑艺术研究院院长郑央凡将关注点聚焦在青年人才引育上,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青和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温州要引育更多青年人才并加快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需要从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加大青年住房保障力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并用好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和服务。”
龙湾代表团
用好“中小高”文体设施
让公共资源惠及更多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的政务新范式,坚决防止和纠正趋利性执法,有效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市人大代表、龙湾区慈善联合总会会长周赞说,近期有企业家向其诉苦,反映个别执法人员“刷存在感”打扰企业正常运营。对此,他建议在打响“温暖营商”品牌过程中要做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亲清有为”三方面,惠及更多的企业。
市人大代表、北京观韬(温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瞿建云则关注体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市成功举办马拉松,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温马的规模和知名度、社会效益等与‘锡马’‘兰马’相比还有差距。作为一名马拉松爱好者,我建议从优化赛道安排、提高运营水平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办赛水平。比如把五马街纳入马拉松赛道,打造好‘温马’品牌。”
目前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都实行较为开放的校园政策,包括北大、清华通常允许校外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校园参观,并使用图书馆或参与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等,使用体育场馆和设施等。但目前包括温州高校在内许多学校都实施封闭或半封闭管理,外来访客入校需经过严格、繁琐的审批。对此,市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丛维涛说,温州目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3平方米左右,随着《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的出台,大批中小学校园陆续向群众开放。建议温州能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让更多中小学、高校的体育、文化设施对市民开放。另外,为了形成健康有序的开放格局,还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成本补偿机制。建议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制定科学的开放计划,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安全保障,开展宣传推广等措施,确保校园公用体育场馆合理开放,不断满足公众文化体育需求。
永嘉代表团
用好AI技术和人才
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如何让音乐节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城市品牌打造?市人大代表,永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总农艺师闫玲关注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市正全力打造浙南“音乐慢都”。“去年营业性演出场次增长近两倍,成绩值得肯定,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闫玲以永嘉楠溪江音乐节为例,指出该音乐节去年连续取消三次,暴露出我市在音乐节筹备、运营、保障环节的诸多短板。
“市级层面应成立音乐节专项审批小组,提供一站式服务;梳理国内外现阶段顶流明星和顶流音乐节品牌清单,主动谋划对接演艺公司,积极招引相关顶流明星来温演出。”她还建议将南戏、永嘉昆曲等本土“国潮”文化融入音乐节,借助其流量助力文化传播;发动景区等推出凭门票享受优惠折扣等举措,撬动“音乐+文旅”经济增长点,力争办成“火出圈”的音乐节。
“我们要积极拥抱技术革命的红利。”市人大代表、浙江迦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正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注到“加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等关键词。该公司主营业务是制药装备,是一家正处于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转型的公司。
“目前我们通过给多肽类的客户提供制药设备,邀请AI专业人士加盟,创建青年友好型新园区等方式进行转型。”针对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温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正提出,要做好AI对温州现有产业的顶层设计;加大对温州AI协会的专项基金;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强化AI技术和人才赋能,助企转型升级等。
永嘉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但当前受丘陵地形广布、人多地少等因素影响,县域内土地资源短缺,土地细碎化问题较为突出。市人大代表,永嘉县北城街道永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廖远锋建议,“以‘千万工程’为牵引,聚焦重点难点,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着力实现更高水平均衡协调发展。要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新政,全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平阳代表团
用好“日出日落指数”
将好风景化成好经济
文旅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市人大代表,温州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平阳县妇联副主席(兼)郑玉琴建议,营造最美日出、日落场景,撬动发展文旅产业。
“我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发现,‘寻找最美日出、日落观赏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话题。可以说,观日出、赏落日夕阳、看晚霞彩云飞是旅游打卡的热点。如何顺势作为,精准接住日出天光,将自然天气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值得思考。”郑玉琴建议,在全市结合各地热门景点建设,遴选观赏点推出“日出指数”“日落夕阳指数”,让“观日出”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一环,并以“游客视角”创造更多“日出+”“夕阳+”跨界合作,推动温州丰富的山海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实现价值转换,转化为人气“留量”经济“增量”,让好风景加速转化为好经济,为文旅产业发展添把火。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繁荣瓯越文化。为此,市人大代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学前)教研室副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兰衍局建议,温州以平阳县海西镇的企业园及平阳职业教育为基础,在平阳设立“温州大学”等高校分校,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为平阳的高新产业注入更多资源,并在宋韵瓯风文化润城的系列活动中增加“数学家之乡”的元素。
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调整、国企改革、城中村拆迁以及乡村人口转移等原因搬迁、新建、安置等带来大量国有资产被低效使用甚至闲置。对此,市人大代表、平阳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心工程管理三科科长陈聪建议,以多种方式积极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增加造血功能。比如可将闲置房产打造为便民服务大厅、居民活动中心、乡村图书馆、文化礼堂、养老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场所,保障群众就近享受便民公共服务。
温都记者 陈恩欣 谢树华 林吉祥 何群芳
实习生 阙心怡 赵习策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朱斌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5年1月21日04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