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其中小剧场、演艺新空间的表现格外亮眼。今年市两会,市政协委员赵珊珊联合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一级编剧池浚,精心撰写了《关于在温州文旅融合中加快推动“小剧场”发展的提案》,作为农工党温州市委会集体提案。
2023年,温州首个小剧场联盟成立;2024年,温州首部原创沉浸式越剧《凤冠》创下开票场均上座率100%,大麦超9分口碑。《@南戏故里》《伤抉》等佳作不断,《封神·入局》即将面世……小剧场小切口但格局大,小剧场的串珠成链将成为温州“中国戏曲故里”建设的重要实践。以墨池坊、公园路、五马街、九山书会、江心屿为贯穿的“温州文化中轴线”已逐步形成,而小剧场将成为温州文旅板块的粘合剂,带动城市老地方成为文旅消费新地标,拉动文旅消费升级。
赵珊珊说,小剧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运营模式、演出后劲和文旅融合等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运营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剧目演出内容后劲不足、缺乏文旅融合的构思。
“小剧场”蕴含“大能量”,小剧场戏剧求新求变的创作理念、多元多样的艺术形式、有情有戏的文化内核,是提升温州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理想选择。赵珊珊为此建议:
一是考虑运营模式,解决“为谁演”的问题,这决定了小剧场戏剧生根、生长和生存的方式。建议由温州文旅部门牵头,制定小剧场整体发展规划,鼓励省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和4A级以上景区盘活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小剧场、演艺空间;鼓励设立运营公司,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将戏剧演出作为艺术商品和市场行为,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周边产品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考虑演出场地,解决“怎么演”的问题,这决定了演出的形式。一方面是周边环境,要通过丰富产品供给、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景区联动,以小剧场拉动周边业态,以周边业态吸引客流量反哺小剧场。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要体现驻场演艺、环境戏剧、情景体验等不同风貌,用艺术点亮生活,吸引更多人关注、共享,让“游客”转化为“观众”走进小剧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考虑表现内容,解决“演什么”的问题,这决定了表达的主题、故事、人物,以及输出的价值观。小剧场可以展现一戏一格、和而不同的姿态,以“文艺+”的思路结合戏曲、诗词、舞蹈、游艺、脱口秀、剧本杀等多种手段,关注年轻人关心的话题,逐渐聚拢人气、积累口碑、形成品牌。比如,2024年南戏经典文化走进香港专场以“黑匣子”小剧场形式出现,五马历史街区以民国剧本游形式推出《爱玲镜世》。充分利用温州网络文艺大V资源,进一步强化沉浸式文旅链条,借力网络文学IP转化而成的剧目,引流省外游客。
四是考虑创演团队,解决“谁来演”的问题,这决定了作品的风格、面貌、品相和品质。小剧场是戏剧的“轻骑兵”,一头连着艺术创作,一头连着文旅消费,虽小却能点亮夜经济,提振实体经济,是文化转化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但是只有高频的演出才能让小剧场活下来,小剧场不光是演出的载体,还要努力往演艺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充分利用跨界融合思维的灵活性和兼容性,给予创作人员更高的自由度和包容度,体现专业性和质量意识。
温都记者 叶锋
编辑 王瓅
责编 吕进科
审核 占昭昭
监制 施文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