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90后委员,市政协委员、上海灵宇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徐持衡在上学时就是一名“学霸”。
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他关注到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明显增加,导致学生课外活动空间被挤压,同时不少学校偏重于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再加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家长更多地把孩子培养成长的目标都寄托于学校,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他表示,当初他能成“学霸”,受益于初中到高中阶段学校的宽松氛围,能够不断去接触和尝试新的东西,有更多时间和空间选择课本之外的东西,但是调研温州的学校发现,像他当初所读学校这样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外做更多的探索还是少数。
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他建议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去做。
首先,要优化课时安排,鼓励在校多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作业60分钟和90分钟是教育部对于小学和初中的家庭作业时长限制,各个中小学校不应安排超长不合理的自习时间,要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让需要上晚自习的学生下午有机会参与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等,参加下午自习的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后留出自由活动时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其次,要增加学生的信息接触面,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学校应增加学生在校的信息接触面,除了要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书刊、健康的电影文化娱乐,还要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和使用AI工具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再次,要强调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首先要得到的是家长支持,积极引导和监督,关注其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学校需要鼓励和强调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家校沟通。教育部门也可邀请青少年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专家给家长们开线上讲座,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与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氛围有关,引导家长逐渐转变观念,对成绩不那么短视与焦虑。
温都记者 郑俊杰
编辑 王瓅
责编 吕进科
审核 占昭昭
监制 施文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