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九山图,可见斗城肌理
一个冬日暖洋洋的周末,温州市建设小学三(8)班的倪开心同学突发奇想,向她妈妈发出了灵魂之问:“温州九山,到底是哪九山呀?”妈妈戈女士一下子被问住了。虽说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九山”更是从小听到大把耳朵磨出茧的名词,但真要细数哪九座山,还真让她犯难了。
那就来一场实地寻访吧!戈女士开车带上女儿,凭着记忆加导航,左拐右突,用一天时间带孩子短暂游览了郭公山、松台山、华盖山、积谷山、海坛山、巽山、灵官山。
那么问题来了,这不是“九山”吗?怎么寻了七座之后,没有下一站了。
“九山怎么少了两座山?”戈女士在微信群里发出了自己的疑惑。小编得知这个消息后,特地查阅了文献古籍,并请教了温州的文史专家,终于弄明白消失两座山的去向。
先铺垫下情绪,从温州古时的别名说起——“九山斗城”。关于“斗城”的由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相传东晋郭璞因避乱客居温州,于是地方官员便请他一同谋定永嘉郡城选址与修建布局。郭璞根据北斗七星之势,利用九座山的布局构成了张弛有度的九星格局。
但随着时间推移,“九山”中有两座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便是——黄土山和仁王山。
黄土山:自然奇景的平地之憾
黄土山
黄土山又名狮子山,位于马鞍池东路与山前街东侧美人台一带的转弯角。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黄土山去城南三里,以其土色黄,故名。”
黄土山原高约20米,犹如一头威武的雄狮,注视着巽山上的巽山塔。巽山因地处八卦方位的巽位而命名,按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巽地“利市、利科举”,巽山塔则被视作文曲星手中的笔。
狮子凶猛威武,它盯着巽山塔这一神笔,庇佑着历代温州士子在科举之途上能够金榜题名。温州士子若考场失意,那便是因为狮子贪玩、打盹。所以,每当温州人考试失利,百姓们便会说:“定是那狮子玩绣球去了,或是打瞌睡了,让坏人偷走了温州的考神之笔。”
1952年,温州掀起了一场“填河”运动,黄土山的泥石大都被运去填塞百里坊河,仅剩山前街300号门牌内残留一个五六米高的小丘。1989年,当地百姓在这个小丘上面建造亭台楼阁,挂牌“卖麻桥老人文明乐园”。
在2006年的旧城改造中,小丘被彻底铲除,从此在温州地貌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仁王山:从斗柄之尾到“温州之光”
仁王山
“九山”斗柄之尾的仁王山,又名东屿,位于原飞霞南路的温州东屿发电厂内。此山原高10余米,其旁有一小阜,名为湖屿,方位恰好正对温州府衙署(人民广场旧址)的大门。
1959年4月,地方国营温州电厂东屿发电车间投产发电,1962年东屿车间与西屿分厂合并,定名为温州东屿发电厂。在电厂建设过程中,仁王山被夷为平地。仁王山南麓的仁王寺被拆除后异地重建,现其地址在原东屿发电厂正门斜对面。
2007年,东屿发电厂停产。如今,已成为“温州之光”工业遗存公园能源博物馆。
郭公山
郭公山原本有多个名字,但在郭璞登临建城后,为纪念他,就取名郭公山。
松台山
松台山为九山斗魁之一,是古城建城遗存最完整的一座山。至今保留古城墙、护城河、“二十八宿井”中的“三井”和“五潭”中的落霞潭等诸多遗迹。
华盖山
华盖山,位于古城的正东部,是斗城九山当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因其山形遥望如传说中皇帝车上的华盖而得名,素有“九斗山斗魁之首”的称谓。
积谷山
积谷山又名飞霞山、东山,位于今中山公园内南端,山形呈圆锥状,如积谷之囤,因此得名。
海坛山
海坛山因山上曾有座海神庙,庙前有海神坛而得名。古时朔门码头就建在海坛山脚下,人们在远航前,往往会进庙祈福,他们相信海神能够护佑渔船、商船平安航行。
巽山
巽山位于温州古城东南隅,是九山斗形的斗柄。相传,古代时温州府八卦方位这里地处“巽”位,取“吉祥”之意。
灵官山
小巧玲珑的灵官山,原名覆釜山,在位于吴桥路一家电业局工厂的大院内。其山高10余米,山上树木苍翠,山顶有座“安众亭”。
“好学”姐:连佳佳/整理
编辑 黄敏
审读 徐卉
责编 胡建国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