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记 :消失的信托业
■张迈
4月2日,乘坐一早的航班从上海飞温州,原本以为这么早鸟的航班应该坐不满,没想到基本满员。遇到两位已然落座的大咖,一位是同乡,一位是同学,两人加起来持掌四家A股上市公司。寒暄之余,不由钦佩,又是一个“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的版本。
敬意未消,温州就到了,这条还乡的航路我走过千遍不厌倦。因为空中飞行时间也就半小时多一点,眼睛一闭一睁就到了,总是来不及酝酿“近乡情更怯”的情绪。本来“经冬复历春”,疫苗上市,大局可控,空中一望,底下都是希望的田野,差不多能看到三垟湿地的油菜花和郊野山上的映山红,应该可以有很多感触的。
结果感触都集中安排在下午了,阿潘兄安排原温信同事们一起在瓯江边的茶社品茗叙旧,坐在茶社洒满阳光的二楼,可以看到远处的瓯越大桥和近处的航标码头,正是明前好时光,东方风来满眼春。许多年过去,故乡已不经意地从塘河时代进入瓯江时代,而后又向东海时代奔去,那些山水宜人、空气清新、曾需远足的地方,几乎都成了点对点可达的可亲可近的目的地。
潘兄散讲之中随手给我发了两个永嘉的民宿资料,“楠溪花开”“江枫渔火”,都很吸睛,永嘉民宿很有网红的潜质,我去过两次同学开的“云上安夏”,那种山青水绿诚意满满的魏晋风度,在别处并不多见。永嘉的烟云水汽、清峻通脱,在当下尤为可贵,稍晚点来的王兄曾经当过雁荡山卧龙山庄的庄主,对浙南山水有研究,也在永嘉置办了房产。我也认为要说体验渔樵耕读,像当过皇帝的一灯大师那样归隐,哪里都比不过永嘉。
我们隔江而望的被王羲之和谢灵运背书过的山水,白鹿古城北斗状的七座山丘,泰顺不乏遗梦的廊桥,文成刘基故里,洞头百岛平阳南麂苍南炎亭的海,东西南北中的雁荡山,瑞安的玉海楼九山的籀园……那是温州旅游的基本盘,似乎也很有底蕴,在产业集聚越来越难的时候,也许把旅游做大做强也不失为强市之道。
陆续来了八位同事,我们曾经一起在浙南唯一的信托公司工作过,在行业内做了多项创新,其中就有惠及全市公务员和医生教师的温信基金,由一万个1000元组成,堪称中国基金业的鼻祖。温信基金的回报和口碑都非常不错,最早启蒙了理财市场,我因此结交了不少包括医生在内的朋友,都是因为看到“温信”两字说起的。曾经当过温信基金负责人的陈兄是第三位到的,当年叱咤风云,如今也是旅游达人,朋友圈全是山水行旅。
温信是温州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盘,也是银行行长和证券部经理的输送带,还摸错了分配出几个搞期货的,还有几位从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几乎涵盖了三线城市生产力配置中最顶流的资源。按照沈兄的说法:“90%的人的温信记忆都是温暖的。”温信没能保留下来,却培养了好几位银行行长,沈兄就是其中之翘楚,八仙之中唯一一位女同事也当过行长,现在着力培养二代成为钢琴家。温信证券辗转成了上海证券的一部分,虽然还没有投行业务,但我和担任营业部老总的金老弟说,上海证券是不世出的品牌,哪有一个证券公司的名字加上“交易所”三个字都不违和的?品牌在,梦就在。
老同事中年轻的关心养老,升级做了爷爷的一般都承揽了接送孙辈的任务,也有笔耕不辍的,沈兄刚刚换笔,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写作了,我们交流了一些写公众号的心得。事关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升级,大家讨论得都很认真,就像当年开经济活动分析会一样。
也有聊到产业升级和招商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沉重,因为留给温州产业升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今天看上海召开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新闻,嘉定新城要打响“国际汽车智慧城”品牌,青浦新城要打响“长三角数字干线”品牌,松江新城要打响“G60 科创走廊”品牌,奉贤新城要打响“东方美谷” 品牌,南汇新城要打响“数联智造”品牌。市、区两级将携手加快新城产业升级、产城融合、功能提升,努力将“五个新城”建设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才成长的新热土;南虹桥集聚区将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生命健康、文创电竞等业态;张江集聚区将引育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头部企业;市北高新集聚区将聚焦金融科技、健康医疗、文化旅游、专业服务等领域。与会的有不少温商,企业走出温州之后,人可以经常回来,但基本盘一定是留在上海了,即便勤奋得比我起得还早的大咖,也没法兼顾两个总部的,而上海就在那儿,打不过,就加入。
上海的大领导也是温州过去的,上海市领导在全球投资大会上再次强调:努力做到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真的是“五好家庭”啊!只可惜温州缺了一个系统的、创新的、成建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使得在欢迎全球优秀企业、机构和人才来温州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和创新发展方面没有配置顶级干部资源的地方了。
2021年4月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