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南方有昆仑》(二)

2024-12-17 16:53 掌上温州客户端 

温州记 :芙蓉村记

■ 张迈

在上海20多年,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永嘉朋友,也听陈康汉秘书长讲了许多永嘉往事,20世纪90年代在温州的时候,我们只是编作往来,我还不知道他是永嘉人,到上海后了解多了,知道他老家就在永嘉书院边上的,在温州要看书院势必要去他家祖屋那边的。慢慢发现永嘉乡贤在温商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上海温州商会李丐腾会长是永嘉人,在交大CEO俱乐部的活动中我们走访了在青浦有一条街、要打造中国版沃尔玛的朱千猛,得知他也是永嘉人, 而永嘉人在超市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力量”。前几日,温大校友祝贺陈瑛当选永嘉中学上海校友会会长,我看永嘉中学的公众号报道:上海有130名永嘉中学校友参加活动,取得联系的在沪校友有600多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相信上海五大新城开放落户之后,更多的永嘉子弟会来到上海,融入这个城市不一样的生活。

永嘉的芙蓉村,我深度游过几次。1991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温州市二轻工业总公司,在财务科工作,1992年去永嘉开会。会毕,永嘉公司的同仁安排了楠溪江一游,先是吃吃麦饼,再是爬爬山岭,最后压轴的是参观芙蓉村。那时候芙蓉村养在深闺,并无名气,当然也不用门票了,有客人来,乡亲们很热情,同去的一位是县委书记的弟弟,对芙蓉村的典故如数家珍。可惜我当时年少,很多事未往心里去,只记得他说村里藏有黄金印,可以让村民取来给我们一睹。我们等了半晌,见一个村民挑着担子来了,撂下担子,先取出两个桃糕印,最后一个取出的是“黄金印”,上面刻的是什么,谁也看不懂。 大家以为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印,纷纷拿了纸啊手帕啊什么的出来,一人盖了一个印,沾了皇气,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第二次去是1993年我到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以后,参观红十三军旧址,是温信的一次团建活动,顺道又安排了芙蓉村行。自古江山说永嘉, 永嘉也说江山。红十三军旧址有一个高大的纪念碑,党团员合影留念。《平路易行》出版后在一次分享活动中我才得知红十三军的创建者李得钊是温信同事李蛟的爷爷,李得钊1925年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后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担任第三国际代表翻译,1930年任中央军委秘书,协助军委书记周恩来工作,组织调配干部推动了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的建立和红十三军的创建。1933年李得钊任中共上海中央局秘书长,在革命斗争中被捕后受尽折磨威武不屈,在狱中牺牲。我在《平路记:人民就是江山》 一文中写到这些时,对绿水青山里的永嘉革命者充满了敬仰,从读书到革命到去上海,永嘉先贤都是引领者。

红十三军是革命的,芙蓉村是宿命的。山水之中有玄学,芙蓉村饱含风水与科举的元素,封建社会科举是通过“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单一渠道间接地服务于人民。那一池洗墨的水,那石板路为笔、条石为墨、青山当笔架的气魄隐在一个永远的渔樵耕读的梦里。虽然经历代变革,文化符号已被磨损大多,村落的硬件也不复当年的莲花美态,但那气场还是有,先人的一些东西在我们日渐开放的心胸里激荡,出水芙蓉一般。

再次去是21世纪初的冬天,大雪前后,陪同爱建信托来考察和办商调的人事干部做了永嘉半日游。安排定位是不能太累,又要基本能代表温州的去处,雁荡太远太深,玩不转。正好当时市面上有本新书《楠溪江的古村落》, 怀古风帜,便安排了狮子岩、芙蓉村一游,顺路还看了琵琶井。那时我正要离开故乡,开始我人生一次重要的迁徙,对故乡的山水还有一丝留恋。我记得鲁迅坐船离开故乡望着远去的老屋时,他这样写:“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所谓“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想有两层意思:一是还是有一丝留恋,二是有一种离开的毅然。那一年,我坐在竹排上,穿着一件墨绿色的皮夹克,闭上眼睛,冬天的风吹来,并无真的寒意。

当我再睁开眼睛时,已是2007年的冬天,江上依然还有几米阳光。我坐在楠溪江的竹排上,身旁有我的妻子,还有我5岁的女儿,对面的竹排上,有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我不知道撑排的老大是否还是从前的,但身后的狮子岩仍是那不老的容颜。

2007年芙蓉村的门票已经从3元涨到15元了,村里的好多东西都修葺过。七星八斗的布局以前人说了你都未必看懂,现在图画详尽得怕你不知道。山上下来的泉水流过每一家的门前,道理和丽江古城是一样的,只是规模小一些,村里还有一个悦来客栈,就差酒吧和咖啡了。这个村有700来户人家,3000多居民,大姓是陈。入村左边是一个古乐台,大官来时,这里是奏乐的地方;右边就是陈氏宗祠,我们进来时马上上来招呼的一个导游就姓陈, 老陈拉着我们看宗祠,我觉得这个宗祠里面的古戏台好像是《自娱自乐》里面陶红报幕,李炆表演的那个舞台,一问,果然,笑场。老陈还做过《自娱自乐》里面的群众演员,给尊龙拉过什么绳子,有时候你真得感谢这些影视作品,他们在推广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非常之大。就像你看了2007年情人节公映的美国片《博物馆奇妙夜》,就会对纽约的自然和历史博物馆心有所动一样。

芙蓉村在宋代出了18个进士,号称18金带,那年头,在朱熹理学的感召下,村里的小伙学习是特别用功,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最高做到集贤殿大学士、尚书左仆射,往下还有浙东观察使、大理寺评事等一大摞。奇怪的是, 进士集中于宋代,元以后便不出高官,书还是读着,做官的少了。如果2006年出版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再写《宋朝那些事儿》,芙蓉村应该是可以帮点忙的,2021年7月,当年明月也移民到上海,当上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那是后话了。

与离开故乡时不同,芙蓉书院现在给恢复出来了,门前有洗墨池,屋左有竹林,这么好的读书的地方,拍梁祝都可以。老同事阿潘在永嘉投资了民宿, 一日,他给我发了“楠溪花开”“江枫渔火”的全景展示,还有一段文章《逍遥归小园》:一直梦想着有处这样的山居。屋前有个院子,院子里种花草、栽果树。柿树必须有,“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这满树红彤彤的多喜庆!几竿紫竹、数丛芭蕉,各自东西墙角,无他,只因我喜听雨打芭蕉风敲竹。屋后有个篱笆小菜园,种些时蔬瓜果,想吃就摘,很是方便……到饭点了,就煮些柴排饭,凉拌拍黄瓜,家烧溪鱼,白落地炒鸡蛋,素炒四季豆,没有酒足,只管饭饱。

差点忘了说那个黄金印,就是1992年我见到的那个,现在在一个专门的陈列室里。我怎么看都像是一个铜印,我肯定它与皇帝无关,也许是哪个将领用的。但它是什么都没有关系,永嘉与我,它都代表29年的光阴过隙,一 年好景君须记,又是冬月大雪时。

2021年12月7日

链接

2025年1月1日下午,《南方有昆仑》分享会将在上海市福州路465号上海书城举办,并通过网络直播。2025年1月4日,时空流三部曲作品分享会将在上海市淮海中路624号三联书店举办。

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专门推出作者签名加钤印的三合一独家新年款,并赠送“世一组”纪念袋。(世一组为作者创立的IP,意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和世界第一个人综合运动铁人三项的组合,书中提及的五篇定南记即围绕世一组运动季展开)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