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比亚迪在温州上牌新能源车的市占率突破30%,大幅领先于其他品牌。不仅如此,其在国内其他城市的产销速度与市场占有率也被誉为汽车领域的“中国速度”典范。
近几年,中国品牌汽车纷纷“出海”,是突破重围的市场决策,更是对于自主新能源技术的一种自信。比亚迪泰国工厂从投产到下线1万辆仅用时4个月,其在泰国拓展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是中国品牌汽车“出海”的缩影。近日,记者赴曼谷比亚迪泰国乘用车生产基地采访。
走进比亚迪泰国工厂 硬货满满
比亚迪泰国乘用车生产基地是比亚迪第一个布局四大工艺产能的海外基地。位于泰国罗勇府,2023年3月10日奠基,占地面积94.8万平方米,距曼谷东南方向驱车约2小时,离芭提雅海边仅40分钟左右的车程,为泰国中心地带位置上佳的工业区。
该基地内的比亚迪工厂今年7月4日正式竣工投产,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年产容量为15万辆,设置有整车制造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全工序车间。前后保险杠、轮胎等部分零部件另设仓储厂房,并通过空中输送系统用传送带运送到总装车间,省去了零部件装车运输再卸车的步骤。整座工厂用上了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与流水线,包括智能物流机器人、机械臂、检测电脑等,满满的硬货。
立足泰国瞄准东南亚 信心满满
比亚迪泰国工厂目前主要生产Dolphin、Atto 3和Sealion 6三种车型,其快速投产下线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树立了典范。据泰国新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比亚迪在泰国电动车市场中占据了超3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8月份一度超了50%。
泰国政府的电动汽车EV3.0和EV3.5政策为电动汽车进口商提供税收减免及每车最高15万泰铢和10万泰铢的购买补贴,作为条件进口商需在当地投资制造,确保每进口一辆电动汽车即在当地生产一辆,若从2025年起投产,则需达到每进口一辆则生产1.5辆本地制造汽车的比例,2026年和2027年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这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要想在泰国立足既是一种挑战又是机遇。
据泰国汽车协会统计,2023年泰国电动汽车总登记量约7.6万辆,占汽车登记总量的12%,其中前四名均为中国品牌,前十名内中国品牌占8个席位。
泰国作为全球第十大汽车市场,不仅是各大品牌的必争之地,更是走向东南亚市场的跳板。
泰国车市的种种迹象表明,比亚迪乃至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在当地取得了一定市场认可度和影响力,在新能源车领域后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品牌汽车“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 耐心满满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中国品牌汽车“出海”已成为一股浪潮。这一征程既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需要车企以满满耐心去耕耘与突破。
以泰国为例,目前已有七家中国汽车品牌在泰国建厂,分别是比亚迪、上汽名爵、长城汽车、广汽埃安、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和哪吒汽车。这些品牌在泰国实现了从规划、生产到销售的闭环。此外,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积极布局,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开始在泰国寻求投资建设电池工厂。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利好为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合作平台,助力企业拓展沿线国家市场,降低贸易壁垒与风险。
然而,中国车企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欧美传统汽车巨头在品牌影响力、技术积累与全球销售网络等方面都具有深厚底蕴,中国品牌汽车想要在其传统优势市场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复杂多样,包括法规标准、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等。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设置高额关税、贸易配额等贸易壁垒,限制中国汽车的出口。
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中国品牌汽车企业需要保持耐心,制订长远战略。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深入研究目标市场,适应当地法规与消费需求,积极构建海外生产基地与销售服务网络,以实现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转变。唯有如此,中国品牌汽车才能在“出海”的征途中乘风破浪,驶向世界汽车产业的广阔蓝海,让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
温都记者 :张 雄
编辑:唐小玢
审核:张 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