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中学高一(13)班 陈鹏韬
在美好的国庆假期中,我们一行五人组成采风团,踏入瓯海仙岩那如诗如画的怀抱。此番的目的就是要亲身体验100多年前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钟情的那片醉人的美景——梅雨潭的“绿”。
我起先有点不乐意,心想跟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师一起出游,好像“游”不到一块去。但经不起陈老师的鼓动,说肯定给我意外的收获,还封我为采风团的副团长,只好乖乖地跟着去了。车抵目的地后,我们选择了从上往下开始寻“绿”之旅。
第一站便是景区最高处的龙须潭。我们走过林间小路,远远望去,便听见“哗哗哗”的流水声,那就是龙须潭。龙须潭上面的峡谷瀑水从60多米处飞流而下,被陡峭的崚嶒崖壁撕裂,散作银丝飘舞,宛如玉龙摇摆时一条条白花花的龙须似的飘洒而下。这或许是它名字的由来吧。我俯视浅浅的潭水,却泛着一片明晃晃的光亮,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绿色。但这里是仙岩三条瀑布中最高的一条瀑布,独具特色。尤其是旁边有一座全部用条石打造的亭子——龙须亭,建于民国24年(1935年),看着古朴典雅,历经风雨沧桑,是瓯海区级文保单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沿着山涧继续寻找那神奇的“绿水”。一路上微风相伴,走得甚是轻松惬意。不一会儿,我的耳畔突然响起了轰隆轰隆的“雷声”。心想,天气晴好的大白天,怎么会有打雷的声音呢?这时,陈老师随口叫了起来:“雷响潭到了!”我们随之一振,这个雷响潭倒真像打雷一样,原来是几十米高的瀑布直泻谷底的水潭,产生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想要进入雷响潭还有点困难,但聪明的前人便在那积水中铺上几块石头,可以垫脚过去,让游客来到潭边更加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我们移步靠近雷响潭旁,目睹一浪浪漾开的潭水,在深潭处渐渐有些淡绿了。随着水汽一阵阵飘来,我们感受着沁人心脾的凉意和不绝于耳的雷鸣,仿佛置身于一个喧闹繁华的世界。
终于,我们寻到了核心景点——梅雨潭。这是朱自清先生写散文名篇《绿》的地方。据悉,朱自清先生是1923年秋天结伴游览梅雨潭,1924年2月8日写成《绿》,算起来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梅雨亭的石桌旁就座,梅雨亭正对着的便是瀑布和梅雨潭,瀑布哗哗,潭水悠悠,尽管我看不到当初的“绿”,但我仿佛能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当年游历的欢愉和对这“女儿绿”的一往情深。这时,陈老师拿出事先打印好的《绿》,分给我们每人一份。他说:“今天我们借此机会,在这里品读欣赏脍炙人口的《绿》,以此来怀念朱自清先生的温州踪迹。”陈老师这么一说,我顿时明白了——这就是他给我的“意外收获”吧。我为陈老师的良苦用心而折服,也为自己起初的“不乐意”而羞愧。
这时,在梅雨亭周围的游客一下子围了过来,无数双眼睛盯着陈老师。当过语文老师的他清了清嗓子,似乎又找到了课堂的感觉,大声起个头,领我们一起朗读了《绿》。随后便逐字逐句地为我们解读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绿”,还时不时地向我提问:“他写瀑布时为什么说‘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他用哪几个角度写‘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他写‘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我略作思考便做出了回答,陈老师似乎对我的回答比较满意,越讲越有兴致。不知是因为陈老师高超的讲课艺术,还是因为自己身临其境的缘故,我听得如痴如醉,倍加亲切。听课全过程仅仅30来分钟,但我却感到自己收获颇多。我想这应该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连教书一生的朱先生也不曾想到在他写《绿》100年后,在梅雨亭里会上这样一堂精彩的课,他应该会含笑于梅雨潭的。
梅雨潭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那瀑布溅出的水花如同白梅花一样散开。可我却不这么认为。那瀑流从狭窄的石壁中撞出,是如此的坚韧不拔,可是却难逃被突兀的石壁割碎的结局。然而,它明知会这样,却依旧不停地倾泻。这不正和梅花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相似吗?“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瀑水和梅花不正是有着相同的品质吗?虽然时过境迁,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当初对梅雨潭的“绿”的那份骨子里的喜爱——那份醉人的、奇异的绿,是有灵性的绿,是有精神的绿。
时间不早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个如诗如梦的绿意与过往匆匆的时光。若人生美景都如此时,那该多好呀!这次仙岩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绿”之美,更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勇毅前行中感受美好,在踔厉奋发中珍惜当下。
指导老师 胡舟丹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