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自唐宋以来,温州一直是个商业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中心之一。温州城内,商品贸易活跃,全民经商蔚然成风。绍兴年间(1131—1162)游历温州的中书舍人程俱不由发出“其货纤靡,其人多贾”的感叹。尤其是朔门沿江一带,是温州古城“北埠”所在地,因靠近瓯江,海上交通便利,各种货物都通过朔门进出温州城。
随着温州城内手工作坊与贸易集市的兴起,一系列以行业命名的地名应运而生,如朔门一带的漆坊巷、麻行僧街、打绳巷,西郭外的打索巷、打篷巷……这些充满“商味”的地名勾勒出昔日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布脉络。
漆坊巷
古时聚集了漆器作坊
朔门街南侧的七枫巷,过去叫漆坊巷,这里曾经聚集了许多制作漆器的手工作坊。漆器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独特的光泽、耐久性和艺术价值而著称。在古代,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器皿,如碗、盘、盒等,还广泛应用于家具装饰、宗教用品及艺术品制作中。宋元时期温州漆器号称“全国第一”,漆器是那时温州外销的主要商品之一。
七枫巷东起永宁巷,西至解放街,宋、明称问政坊,清名漆坊巷,因谐音演变为七枫巷。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温州遭受了一场大旱灾,田畴枯裂,庄稼颗粒无收。当地有位年满9岁的孩子名叫王夫,目睹乡里惨状,到官府击鼓请愿。时任驻温巡督深为他小小年纪能问政为民所感动,即命手下带10车粮食和布匹赶往灾区,暂解百姓之急。此后,一首“九岁神童名王夫,小小年纪志无畏,公堂擂鼓救父老,问政为民传颂歌”的打油诗,在街巷中流传开来。百姓将当时城北驻军所在地,即现今的七枫巷命名为“问政坊”。
七枫巷也是温州最年轻的文状元木待问居住的地方。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5岁的木待问随父母从瑞安的崇仁里藤岙村迁居温州城区问政坊(今七枫巷),后考取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麻行僧街
以售卖麻纺为主
麻行僧街南起百里西路,北至瓯江边,全长达324米。原是因为这条街上有许多以售卖麻纺为主的店铺,被市井称为“麻行”。
麻行僧街曾经历了多次改名,在宋代叫做“噀酒坊”,明代时称为“广惠坊”,从清代开始被叫做“麻行僧街”。在现存的几幅清末、民国时期的温州城区地图中,这条街有被标注为“僧街”的,也有写成“麻行街”“麻行僧街”的。
麻行僧街旧照 叶乐泉摄
麻行僧街北端的出口,便是古城七大门之一的“永清门”,市井俗称“麻行门”。永清门与江心屿隔江相望。清代《孤屿志》记载,“出永清门而直视,有水横浸城根,是曰瓯江。之上有小山岛宛在水中,是曰孤屿。”南宋诗人林景熙在《江心寺》的题后特意标注,“在温州永清门外”。麻行僧街、永清门也就成了人们前往江心屿的必经之地。
麻行僧街的“僧”,与江心寺有关。南宋时期,江心寺为浙东大丛林之一,僧人众多,最盛时可达千人以上,因此在这条街上经常能看到有僧人经过。据传,那时麻行一带还有人做起了和尚的生意,开客栈供那些无辈分的和尚租住。
后来,街面上的“畚扫堆店”逐渐取代了麻纺类的店铺,主要销售竹编农具,如扫帚、畚箕、扁担、篓筐等,形成温州地区颇具名声的“畚扫堆店”一条街。
打索、打绳、打篷
均与航运有关
温州古城的西城门为迎恩门,迎恩门以西的城外称为“西郭外”,这一带有打索巷、打篷巷等与航运相关的街巷。
“西郭外”一带曾是瓯江流域最大的木材集散中心。瓯江上游的龙泉、云和、庆元、景宁等地盛产木材,这些木材被制作成木排,经瓯江水流漂运至西郭外木材市场,再制作成“木球”,远销全国各地。旧时西郭外的木行众多,有叶进丰、王广记、余广茂、源森、龙记、大达、惠森、广源、森泰、源泰昌等一大批著名的木行。
北宋赵[~公式~]《温州通判厅壁记》称:“又远近良材由之取道,于是漕运与诸郡之官舟实造于此。”有了丰厚的木材原料,北宋元祐五年(1090),城西的郭公山沿江一带设立温州最大的官办造船场。每年造船数一度达六百只,位居全国前列。
打索巷在太史码头附近,东起和平路,向西转南至上横街,旧时此巷居民多以打索为业。我国古代,“绳”与“索”含义相近,常合称“绳索”。但也有区别:一般粗者、大者称索,也称缆或链(金属);细者、小者称绳。温州俗称“索”的,一般以竹篾编制为主,不怕咸水浸泡,用来捆绑木、竹排。废索还可截断用作夜间照明的火把。古时木排、竹排在附近太史码头一带停靠集散,人们购得木、竹材后重新用索缆编捆,运往各地。
在今解放街至水门头,还有一条打绳巷,“绳”指的就是船上用的缆绳。因地近瓯江边,古来帆船、渔船多在此停泊,船舶所需的棕绳、麻绳用量大,巷内的居民大多以打绳为业。
打篷巷南起西门大桥边,北至勤奋水闸旁,转东接郭公山下,巷内居民多以编制瓯江上行驶的舴艋船用的箬篷为业。
这些地名也与商业有关
清末民初,温州成为万商云集之地,城内还有许多地名与商业有关,可见当时温州商业经济生长,以及海纳百川、容纳四方的开放性。
打铁巷,南起五马街,北至晏公殿巷。清代因巷内开设一家打铁铺而得名。
打银巷,东起蒋家巷,西至大南路。据传此巷西端有一家打银店铺,以手艺精巧而著称,故以此为巷名。
古炉巷,东起新桥头下,西至信河街。明称火炉巷,因巷中有制作泥灶之手工业户而得名。
华里坦,北起浦桥边,南至农田。相传旧时此巷内设有铸镬炉,故名镬炉坦,后谐音演变为华里坦。
卷索巷,东起小虹桥,西至卖糖巷。因昔时该巷居民多以卷缆索为业。
卖糖巷,南起三官殿巷,北至百里东路。此巷自清代以来设有麦芽糖作坊。
踏碓巷,南起第一桥,北至纱帽河。相传古时巷内有一家为人舂米的作坊,俗称踏碓。
皮坊巷,南起应道观巷,北至百里西路。因明代多制皮作坊而得名。
瓦市巷,东起横井巷,西至解放街。当时此巷是商贩聚集互市之处,赶集的人“聚则瓦合,散则瓦解”,故名“瓦市”。
行前街,南起永川路,北至陡门头。民国时沿街开设许多商行。
油车巷,北起百里西路,南至丰和巷。因古代巷内有榨油手工工场而得名。
朱彭巷,南起三官殿巷,北至百里东路。该巷从前多养猪户,猪棚遍布,俗名猪棚巷,后谐音雅化为朱彭巷。
■连佳佳
2024年8月1日温州都市报09版版面截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