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闭幕的巴黎奥运会上,温州健儿创下历史最佳战绩,为祖国赢得荣誉、为浙江增添光彩。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到目前共培养了5位奥运冠军,其育才模式引发各界关注。温州都市报特推出系列报道,探究温州竞技体育发展的“密钥”,探求温州体育发展之路如何走得更远。
昨天下午,征战巴黎奥运会的8位温州运动员来到温州体育运动学校,看望该校的老师和教练,激励在这里训练的小选手们。8位运动员中,潘展乐、徐嘉余、郑思维、柳雅欣、罗欢、戴倩倩等6人由该校培养输送。
温州健儿在巴黎奥运会拿下3金2银1铜,打破一项世界纪录、两次打破奥运会纪录、两次打破亚洲纪录,这一成绩不仅在浙江省内排名第一,在全国地级市同样是“状元”。破世界纪录的潘展乐、国内仰泳之王徐嘉余、羽毛球混双世界头号种子选手郑思维迅速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同时走进公众视线的,还有培养他们走上体育竞技之路的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下称“温州体校”)。
在巴黎奥运会之前,温州体校还培养出了朱启南、江钰源两位奥运冠军。一所地市级的体校走出5位奥运会冠军,在国内实属罕见。
一条“通道”
8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委托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体校分会来温州体校调研,了解地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巴黎奥运会后,温州体校成为业内的“现象级”存在,学校的接待任务也相应增加。“此前就有不少同行前来取经,奥运会后来的就更多了。”温州体校办公室主任夏栩栩说。
来访者来自全国各地,但他们的目的不约而同,那就是探究被喻为“奥运冠军摇篮”的温州体校,育才靠的是什么?有何独特之处?
温州体校前身为温州少体校,创建于1956年,198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温州体校。作为浙南地区唯一的全日制中等体育专业学校,温州体校相当于体育人才的孵化器——发现好苗子,把苗子养成“初才”,然后输送到国内各大专院校深造。在省内,温州体校与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梯度式“搭子”,温州体校的学生有机会在该学院完成“3+2”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徐嘉余、郑思维、潘展乐,走的都是经典的“从温州体校到高等院校”的路径。
也就是说,从学制设置来看,温州体校从小学到高中的一贯制,以及往上输送通道的建立,是一部分纠结于是否要走体育之路的家庭下决心把孩子送过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批“高人”
“我们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练,他们的教学经验就是学校最大的优势。”在温州体校副校长李克看来,学校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教练。“国家级教练员3人,高级教练员26人,中级教练员32人,初级教练员29人,像潘展乐的教练王士、徐嘉余的教练林梦华、郑思维的教练陈荣,都是从专业队退役后回温担任基层教练的。”
这些教练,不仅自身技术过硬,还能将自己多年的训练经验倾囊相授给学生们。
林梦华是温州第一个国家健将级别的运动员。从浙江省队退役后,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运动员的培养上。为了物色“飞鱼”,她跑遍温州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她一手带出徐嘉余、李朱濠、柳雅欣三大弟子。
林梦华曾这样形容自己:“看到好的苗子就会两眼发光。”为了培育这些苗子,林梦华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节假日,“不在训练,就是带着孩子在训练的路上”。一心扑在训练上,也是体校游泳队教练们给自己设定的“绩效指标”。疫情期间,为了能让孩子们坚持训练,温州体校游泳队的教练们辗转于各大酒店游泳馆,只为让孩子们保持“水感”。
羽毛球教练陈荣是从国家队退役后回乡执教的。当时温州体校没有专门的羽毛球场地,他就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训练,带着队员们奔波于各个民营场馆,郑思维就是他那会儿打“游击战”带出来的小队员。
在郑思维眼里,他的教练陈荣是绝对的高手,无论是技战术水平还是教学理念,都非常先进。“我到省队后,明显感觉到陈荣教练与省队教练、国家队教练几乎没有什么差距,可以这么说,我从打基础开始就跟了最好的教练。”
在体校,教员在训练上都有系统的规划,有自己的思考,既守正又传新。李克说:“行业里有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让体校所有教练刻苦带训。
一套“土方”
人们通常把民间流行的不见于医药专著的药方称为“土方”。温州体校的教学方法与国内各大体校大同小异,学业专业两手抓。此外,温州体校还有些土办法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该校田径教练张伟,是学校公认的“拼命三郎”,执教十几年几乎每天在田径场上抓训练。“最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可以有成绩,对得起他们的辛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张伟一年365天有364天待在训练场的原动力就是这么“土”得实在。
为了让孩子们的运动姿势更标准,张伟采用土办法,把国内外历届田径赛事的标枪冠军的视频一个个找过来,自己先反复观看琢磨,再把心得融入教学训练方案里,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孩子。他的训练秘诀很简单,就是花时间抓技术勤练习。正是他的土办法培养出了永嘉标枪姑娘戴倩倩,让温州田径时隔36年再度冲进奥运会赛场。
“土方”不仅作用于看得见的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看不见的心态层面。
亚锦赛女子10米气步枪冠军王璐瑶在温州体校训练时,接受教练游秀霞的调教。一次省运会前,王璐瑶的手感特别好,几乎次次能打10环。练习时,王璐瑶便向游秀霞说要打满环给她看。游秀霞见状,找了个理由让王璐瑶离开训练场,不动声色地收了她的枪,不让她继续训练。游秀霞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当天她打了满环,她对自己的希望值会拉得更满,如果当天她没打出满环,她会有挫败感,这两种心态都不是赛前的良好心态。看到运动员兴奋,教练要压一压。看到运动员挫败,要‘鸡一鸡’。我要让运动员把这种手感保持到比赛时。”
超长的服务周期,则是温州体校公开的“土方”。就算体育苗子输送到省队、国家队,在温州体校看来,“不管走多远都是自家的孩子,要管到底”。
潘展乐和教练王士是师生,也像父子。2016年潘展乐带着“省运会七冠王”的成绩进入浙江省游泳队,并成为队里十分看好的“潜力股”。但由于发育比同龄人晚,2017年后潘展乐一度陷入低谷:“我突然发现,之前游不过我的同学,游得都比我快了。当时不清楚原因,也想不明白,对训练一度懈怠。”是王士帮他走出低迷状态,“随着身体发育,身高增长,你会逐渐恢复状态。”教练的话一针见血,让潘展乐找回了信心。潘展乐奥运夺金后,各种采访各种邀约纷至沓来。王士提醒潘展乐,别被冠军冲昏头脑,运动员最要紧的就是训练。潘展乐各种“人间清醒”的发言背后,不乏王士对他的叮嘱。
“作为基层教练,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选苗、培养、输送,至于到底能走多远,还是得看他们自己。”在王士看来,培养潘展乐的过程没有其他诀窍,只有“负责”二字。“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
一名体校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虽然孩子已经从体校毕业,但是一有学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日常专业训练方面的困扰,最先想到的还是自己体校的教练,“总觉得教练和运动员不同于普通的师生关系,教练像家人,会真心实意地为孩子打算。”
温都记者 姜瑾瑾 叶海鹏/文
王诚/摄
编辑 孙立彭
审读 郑凌
责编 林剑静
监制 施文洪 王冰
2024年8月27日《温州都市报》04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