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二十八宿井”有多口在朔门古港附近,它们见证了千年商港的悠悠岁月

2024-08-13 10:33 温州都市报 

图片
江心屿七口古井布局图

江心屿上分布着七口古井,这些井大小不一、深浅各异,但井水从未干涸。它们历经数百年风雨,默默地滋养着这座江中孤屿。从布局上看,这七口古井排列形如小北斗。

温州城内的二十八宿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史料记载,早在晋朝时期,著名风水大师郭璞在建造温州白鹿城时,按照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方位排列,在古城内规划并建造了二十八口水井,这些井因此被称为“二十八宿井”。

在温州城没有通自来水前,包括二十八宿井在内的城中水井,成为市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朔门一带,作为古代温州重要的商贸中心,这些水井更是成了商贾云集、货物交易繁忙景象背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当时的商贸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活保障。

图片
城区二十八宿井分布图




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温州建城时,晋代著名学者、堪舆学鼻祖郭璞正客寓温州,“为卜郡城”。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郭璞为永嘉郡城选址时,登上西北的小山峰(郭公山)察看地形,发现九座峰像北斗星错立。他认为城墙绕山巅而筑,贼寇不能入斗,便于防守,可保安逸,于是绕山筑城。


在建城同时,他又建议“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也就是按照天上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分布,在城内依山开凿了相同数量的水井,寓意着天长地久、水源不竭,同时也解决了居民的用水问题。旧志记载,“郭璞在东瓯迁城时,曾凿井二十有八。遵量天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上应列宿,下安方位”。


图片
林城银绘制的北斗七星图和中轴线

二十八宿井文化是斗城文化的延伸。上古时代中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岁月流转,城内已有不少古井被填埋、废弃、破坏,有的只能洗涤而不能饮用。“白鹿名城文苑森,欲明遗迹抱丹忱。穿街走巷行踪遍,为把千年古井寻。”上世纪80年代,许多老地名工作者为寻找这二十八宿井,几乎跑遍了鹿城的每个角落。直到2011年,温州文物普查时发现二十八宿井中有16口古井至今保存完整。




海坛山下有不少古井



古时朔门码头建在海坛山脚下。二十八宿井依山开凿,海坛山一带便有白鹿庵井、海坛山山下井、永宁坊古井、天宁寺古井、解井、双墙井。


图片
白鹿庵井,郑鹏摄

白鹿庵井位于海坛山西麓水门底,据说该井曾在原白鹿庵内。相传郭璞选址建造永嘉郡城时,一只口衔粉红色杏花的白鹿,出现在郡城西南郊,之后向东北方向奔跑,最后消失在海坛山麓。白鹿衔花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永嘉郡城便有了“白鹿城”之名。后来,人们在白鹿消失的地方建起了白鹿庵。

白鹿庵几经兴废,如今的占地面积比从前减少许多,故今井已在寺外。白鹿庵井深 5.25米,内壁由块石垒砌而成,平面呈圆形,直径1.1米。井栏平面呈六边形,用六块花岗岩石板合榫而成。北侧井栏内壁有三行阴刻楷文,首行为“大清光绪岁次壬辰”等字样;第二行为“新三和重建”;第三行铭文字体模糊,仅能辨认“旦”字。白鹿庵井井水源自海坛山,水质清冽可饮,至今可使用。

双墙井在今康乐坊173弄内,一半隐匿于墙内,另一半则显露于墙外,因此周边百姓习惯称之为“双墙井”。此井之水,清澈甘冽,晚清时曾专门供洋人家属引用。

图片
双墙井

永宁坊井坐落在旧城永宁巷内,宋代时永宁巷为“永宁坊”,井因此得名。永宁巷南起兵营巷,向北转西至解放街,以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在此一带置永宁县而得名。永宁坊临近朔门,在古时为繁华热闹地带,北宋郡守杨蟠《永宁桥》诗云:“过时灯火后,箫鼓正喧阗,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生动描绘了此地月圆之夜灯火通明、箫鼓喧天的盛况。

图片
永宁坊井

据明代《温州府志》记载,永宁坊原有二井,该井为其一,平面呈六边形,由六块精心合榫的花岗岩石板构成,井深达6米,井壁亦由花岗岩石板层层垒砌,坚固耐用。井栏东西两侧内壁上,虽刻有字迹,但已模糊不清,唯东向井栏内尚能辨识出“大清乾隆年”的印记。遗憾的是,在井的东首山体摩岩上,原有5座青石小佛像,多数已遭损坏。




古井因污染而废弃




海坛山以西,有一屯前街古井,在屯前街中段南侧、制皂厂的后面。屯前街东起解放街、西至信河街,明朝之前称拱辰坊,清朝因位于旧左营守备署之前而得名屯前,意为屯兵之所,后更名屯前街。


屯前街古井井栏用青石刻成外六边形内圆形,为须弥座样式,束腰用减地平级法刻出开光。两块井栏间用燕尾榫相接,每边长0.39米、高0.45米,外六边均有浅刻花纹。井壁平面呈圆形,用小青砖竖砌围成,内径0.53米。这口井后来因为受制皂厂废水的污染于1975年被填塞了。


图片
屯前街古井

再往西,便是郭公山。郭公山脚下的郭公井,也是二十八宿井之一。郭公井又名岩石井,因为井身有一半被大岩石盖遮着,一半暴露。泉水从岩石的岩隙里涌出,水清甘甜。可惜该井现水已被污染,混浊不堪,不能饮用。该井为石板井栏,成八角形状,口径距一丈,深三丈,井边墙上有“郭公古井”四字。原井背面有九座小佛像,现已佚失。

此井位于最胜寺的寺南墙根。最胜寺,由明代第一位内阁首辅黄淮捐资兴建。宣德三年(1428),在江心寺昙旭禅师的提议下,黄淮捐资献地,在郭公山东麓建起了最胜寺。既为祈求身体康复,也作为祝贺父亲九十大寿的礼物。寺宇依山起势,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152平方米。2000年4月被列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最胜寺

温都记者 连佳佳

编辑 刘曦

责编 朱奕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