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朔门古港附近,益康钱庄(今南戏博物馆)以其洋气外观格外引人注目。益康钱庄由葛明斋、黄淑香夫妇开设,曾经辉煌一时。作为浙南钱庄聚集地,温州城内曾遍布钱庄,如解放街的吴长源钱庄、濂昌钱庄旧址,铁井栏70号的黄氏钱庄旧址,共同见证了温州近代金融的发展。
温州最早出现的钱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创办于清光绪初年的春升(生)官银号,由温州首富曾六伶家的先辈创立。这家钱庄的主要业务是收受地方官署的钱谷赋税款,存息低廉,类似于地方银库,这家钱庄“官银号”。然而,由于温州兵备道突然要求提取10万库银,春升官银号因无法及时筹措资金而最终倒闭。
随后兴起的是裕春祥记银号,由巨富林秀庭经营,这家银号同样以地方官署公款为资本,主要办理汇兑信贷业务,也属于官银号性质。另据瓯海关档案《温州十年报告(1882—1891)》记载,当时“温州有三个钱业机构,即Chun Sheng(春生)、Yu Tung(裕通)、I Sheng(怡生),它们仅只同宁波和上海有来往”。
温州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钱庄出现在1903年,是由汪晨笙在小南门开设的厚康钱庄。汪晨笙年轻时曾在宝通钱庄当学徒,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联合林楚雄、张子乐、朱眉山、沈寿焕等人共同创办了厚康钱庄。
厚康钱庄是温州钱庄业中经营时间最长的一家。据史料记载,厚康钱庄在经营过程中,除了历年费用、股息及每3年分配红利外,净盈利20万余元,折合黄金约3千两,利润积累达百倍以上。汪晨笙也因此成为温州钱业界巨子、钱业公会主持人。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财力的人士开始意识到金融业的巨大潜力,纷纷开设钱庄。温州城内一下子涌现出了数十家钱庄。为了确保厚康钱庄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汪晨笙果断提拔刚刚“满师”的大儿子汪性良为协理,让他主持钱庄业务,并买下了其他股东的股权,从而使厚康钱庄成为由汪家独自经营的钱庄。
清朝时,温州的钱庄规模较小,但数量众多,最多时曾达到六七十家。为了维持和扩大影响力,钱庄之间形成了行业组织。在咸丰同治年间,温州城中已经出现了钱业同业组织。到了民国五年,各钱庄共同组织了钱业公所。20世纪20年代初温州钱庄已达20余家,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在东门外开设的洪元钱庄和在虞师里开设的鼎源钱庄。
温州钱庄极盛之时,行业内叱咤风云的除了汪家,还有戴、林、沈三大家族。
戴氏家族是近代温州金融业的深耕者。1904年,戴绶先在东门外开设涵康钱庄。戴介眉曾是厚康钱庄的出街先生,相当于现在的营业主任,1905年在虞师里开设了鼎源钱庄。作为紧随厚康钱庄开设的两家钱庄,获利丰厚、根底扎实,都属温州金融界实力最为雄厚的。
戴介眉、戴绶先兄弟还参与涵昌钱庄、瓯海实业银行及温州商业银行的创办,并在两家银行担任董事或董监,戴绶先还曾担任温州商业银行经理。
汪晨笙、戴介眉、戴绶先等人亦不忘回馈社会,是当地闻名的慈善家。他们不仅是最早发起并响应民众自办救济团体的人士之一,还共同创立了协济善堂,以“携手共进、共襄善举”为宗旨,为温州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特别是在温州瓯海医院面临困境时,协济善堂慷慨解囊,不仅扩建了医院设施,还邀请了上海的医疗专家前来支援。
来源:孤屿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