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苗名师团·文心2.0 古韵纸香

2024-08-02 17:19 温州都市报 



写了一篇作文,自我感觉良好,结果评分却不高,或者感觉写得一塌糊涂,却有意外之喜。自己的作文好在哪,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浑然不知。
《新苗周刊》“文心2.0”栏目,旨在为孩子们的写作问题答疑解惑,通过导师精辟点评,实现作文升级“2.0”。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写作困扰,可以把自己的习作发给我们,我们将邀请助学团的名师为大家的文章“望闻问切”。
1 - 640?wx_fmt=gif&from=appmsg.jpg

3 -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指导老师:谷福林

微信图片_20240731150945.jpg

永嘉县东方外国语学校东方文学社特邀指导老师



4 -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5 -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第一稿
5 -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古韵纸香(泽雅纸韵飘香)

永嘉县东方外国语学校2022级(3)班 廖畅

微生物发酵出的臭味似有似无,可纸在历史里流淌得很香很香。(游记,开头必须要明白交代地点,而不是没头没脑的句子。)

早晨伴着湿气和数不尽的雾,大巴车开了许久,再拉开窗帘,已是阳光满面。人的心情藏在每个窗框的故事里,艳阳高照,散发出热烈的生命力。(可以删去不必要的途中描写,而马上进入景区。)

阳光明媚,我也明媚,尽管最后被阳光晒透了。眼前明前茶般的绿色中露出小摊的一角,如腾起的翅膀一角,左眼阅山,右眼望水。这里水清,却显得有些平平无奇,并无什么特别的气息,只觉得不如其他景区……陈设格外的新,少了时间的痕迹。

(删减这开头三段一头雾水的文字,直接点出旅游地点:泽雅研学行。)

路不好走,本以为会绕进山里有什么惊喜,最后窄窄一条路融在草坪里,(初见草坪交代不清楚,没有为后文做好铺垫。)是死胡同。此时我已是汗流浃背,前方队伍的停滞,更成了阳光自带的火炉,皮肤滋滋地冒油冒水,好像灵魂被烤焦了,寂静地死在阳光的炙烤下。

顷刻已有些烦躁了,幸亏中午饭还不错。我肚子饱饱的,圆圆的,像个太阳。

(可以删除以上两段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但要保留写草坪的句子。)

再见草坪时,(写好初见草坪的模样,写出水的样子,这里才好写“再见草坪……”)一股腐臭代替了草的清香。还是一潺潺清清泉水流淌,木质水车翻转,水流消失在人流中。踮起脚尖,望见的是一位婆婆正捞着竹浆。人头攒动,并未细看,便悻悻然走掉了。

羊肠小道左右两侧,一个个水坑挤在一起,排列着似有非有的规律。透过黄色的水,很难看出浸泡着的是竹子。是几摊死水。兴许是等竹子浸泡得软烂,就用水车把竹子捣烂,成为造纸用的纸浆。黄色、深绿色以及红色,身边像散出了水雾,在阳光下挥发着特别的气味。不浓郁、不晕、不是恶臭,虽不好闻,却也不至令人作呕的程度,或许是文化的另一面。

往前走走,才真正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看懂了由竹到纸的过程。几个木棚下安放着木桶,木桶里是泛黄的纸浆,这里的水是基本无气味的,尽管看着并不干净。这里我们可以尝试自己造纸。模仿着她的样子,很细的、能抵住竹沫又能沥出水的帘子,在老太太手中好像很轻松地沉下去,再一捞一提,一层竹膜便形成。可以叠在旁边与其他湿漉漉的纸对齐。这是纸与水的融合,亦是纸的雏形。竹制的凳子空隙很大,可以轻松将承载的纸的水分滤出来。嘀嘀嗒嗒,窸窸窣窣,好像能看见竹子的纤维一点一点牵连成纸。(一路观察仔细,记叙有序而细致明白。)

老婆婆笑着看着我们,不怎么说话,我们也都默默地走上前去尝试,尝试着劳动人民手上的工艺,尝试着老奶奶脸上笑容的结晶。我才意识到,竹子腐烂出的水并不是臭的,他们手上的茧子、黝黑脸上的皱纹折射出的苦难和辛酸才是。纸的伟大发明,像在竹凳上沥出苦水,留下了纸独特的竹香。静静地观望,也终是让我们认识;默默地接过竹帘,兴许是对文化的传承。泡竹的水好像活活地流动起来了。

“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绵纸。”拐角处一扇小门指引我们探索了纸的变迁。按下对应名称上方的按钮,所对应的纸便在背后灯光的照耀下显现出来。好像纸真的在发光,能看清纤维,能看清纸或粗糙或细致的纹路。纹路是纸的笔,能写下纸的历史和它的光辉,写下了时间。(以上两段中作者意欲透过现象写本质,但有点力不用心,无法准确表达,而造成用词不当、语句杂乱,言不达意。)

又见草坪,坪上小亭里聚集着人,阳光混杂着青草的香气,木凳上堆叠着半干的纸,用专用的工具压着划上两笔,可以从翘起的边入手撕下纸来。淡淡的,发着清清的竹香。

(游记最重要的是要把“游踪”交代清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是作者一开始就没有很好交代游踪,让人一头雾水。文中多次写“草坪”,好像是交代游踪,又好像是同一个草坪,造成一种阅读障碍。)

最后也顺带体验了一下做当地的米糕和豆浆,可以当作下午茶使用吧。白糖是自己加的,不腻;米糕是自己做的,安心。在阳光的抚摸下绕回大巴车,手上的纸也干了,明明是薄薄一片,却显得很坚韧、很硬朗。(不要面面俱到,删除吃东西的内容。)

老婆婆兴许还在“臭水”边捞着纸沫。历史从未在香纸臭水中停滞不前。

大巴车内被太阳炙烤得闷热。山中的竹山中的纸,我们明明没有绕进山里,却好像环绕了整个历史。(结尾要围绕中心写出纸的韵味来。)

(如今把过去的“春游”“秋游”叫“研学”,也极富新意。小作者很有心去观察感悟,写出内容,学到了知识,但文章感性的文字多于理性的。作者最好写出参观展览馆的感受,了解造纸过程和意义,突显纸韵飘香。)    

语文老师:徐以琳

指导老师点评














【总结】

病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不仅要多读书,更要多行路。小作者去了一趟泽雅龙溪“四连碓“,写出上千字的文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情景交融,也有独到的感悟,可见小作者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但作者在游记中游踪交代不太清楚,记述中有面面俱到之嫌,文章需要重视通过观察发现一些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掌握知识和方法,才能写出一篇好游记。

处方及治疗: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再次研读初中课文中关于“学写游记”的指导文字,认真研读课内外优秀游记,对照老师指出的不足之处,再次回顾旅游经历,查阅有关景点资料,进行反复删改和补充,不断提升文章质量。

具体修改策略如下:

1.再次回顾该次旅游经历,特别是要留意景区或景点示意图,掌握游历路线,把关键性的游踪交代清楚,方位写明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围绕游记中心精选重点景观,不可面面俱到,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把文章写成流水账,平淡无味。

3.增添研学内容,补充参观展览室环节,了解泽雅造纸历史和意义,增强我们温州人的自豪感,以及对发展造纸业的设想和研究。

4.不断提高对景观准确而简洁的描写,及夹述夹议的能力,使游记更上一层楼。


5 -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最终稿
5 - 640?wx_fmt=png&from=appmsg.jpg

泽雅纸韵飘香

永嘉县东方外国语学校2022级(3)班 廖畅

追赶着脚下的绿色,赴一场春天的宴会——温州瓯海区泽雅研学行。

长街没入云烟,林荫小道似没有尽头。当窗外的景色变了图层,便知泽雅龙溪景区已到。

初见小溪草坪,便觉轻松。虽只一方小小绿色,但也足够我们休憩了。微风轻拂,短促的草丛摇曳,吹来了粼粼水光,也吹来了淡淡青草香。溪水中偶尔飘过的淡黄色似是花瓣,抑或是落叶。还来不及辨认清楚,又被拥挤的人群裹挟着向前。

又见一片草坪时,腐臭代替了草的清香。潺潺清清泉水流淌,木质水车翻转,水流消失在人流中。踮起脚尖,望见的是老婆婆正捞着竹浆。人头攒动,我并未细看,便悻悻然离开了。

羊肠小道左右两侧,泥水坑紧挨在一起,似乎有规律地排列着。透过黄色的死水,很难看出浸泡着的是竹子。兴许是等竹子浸泡软烂,就借水碓把竹子捣烂,成为造纸用的纸浆。周围发散出黄色、深绿色或红色的水雾,在阳光下挥发着特别的气味。

我继续沿草间小路往前走走,才算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看懂了由竹到纸的过程。几个木棚下安放着木桶,木桶里是泛黄的纸浆。此时水是基本无味的了,尽管看着并不干净。尝试着自己造纸,模仿着她的样子,很细的、能挡住竹沫又能沥出水的帘子,在老太太手中很轻松地沉下去,再一捞一提,形成轻轻薄薄一层竹膜。还可以叠在旁边与其他湿漉漉的纸对齐。这是纸与水的融合,亦是纸的雏形。竹制的凳子空隙很大,将承载的纸的水分悄无声息地沥出来。滤出的水嘀嘀嗒嗒,窸窸窣窣,或许看见了竹子的纤维一点一点牵连成纸,亦是清风吹来了历史流浪的绿色魂灵。

老婆婆笑着看着我们,不怎么说话,我们也都默默地走上前去尝试,尝试劳动人民手上的工艺。我如梦初醒地发现,纸,是在竹凳上沥出苦水,才留下了独特的竹香。我静静地观望,终于第一次认识了纸的来历,我默默地接过竹帘,这兴许是对纸文化的传承。

“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绵纸。”拐角处一扇小门指引着我们走进传统造纸专题展览馆,细细阐明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探索了纸的变迁。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古法造纸术,让泽雅有了“金色的纸山”之称。“斫竹——作料——腌刷……”“蠲纸、皮纸、屏纸……”对应名称上方的按钮控制对应的灯光亮起,光的影描绘着纸的制作历程和故事,好像纸自身在发光,让我们能看清纤维,能看清纸或粗糙或细致的纹理。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细小缝隙,看到了劳动者通透明净的智慧,闻到了那种亘古长存的纸香,懂得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深远意义。

再见草坪,小亭里聚集着人,阳光混杂着青草的香气,木凳上堆叠着半干的纸,我再次深吸草味夹杂的纸香,依恋地告别泽雅龙溪“四连碓”,这承载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超级新苗火热投稿进行时

投稿邮箱:

wenduxinmiao001@sina.com

凡在《新苗》版面刊发作品的小作者,请在稿件见报一个月后到温州都市报稿酬领取处(市区公园路105号808室),凭稿件见报当天报纸和学生证件领取稿酬(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

咨询电话:

88096791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王金杰

监制 刘旭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