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读诗·诗词中的数字“密钥”

2024-07-19 18:54 掌上温州客户端 

栏目简介

八面读诗

结合古代文学专业优秀学者观点,多维且细致地解读中小学教材中的古代诗词作品,归纳阅读方法,探讨当下教材设计及多种教法的亮点与可提升之处。

栏目主持人:梁一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中国研究中心访问研究者。现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授《中国文学》《写作》《语言与文学基础》等课程。曾于《新宋学》《浙江学刊》《人民日报》《青年报》《浙江作家》《南风》等刊物发表论文、书评、游记数篇。

数学看似与文学毫无联系,然而纵观千年积淀的浩如烟海的诗词,便会发现数学在诗词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就像一把“密钥”,解开诗词背后藏着的美与趣。

或以数字点缀串联诗句,或用数字加减法表情达意,或用几何方式绘出画面,数学为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赋予更多趣味,让读者通过对数字的挖掘深究体会到古诗词中的修辞美、意境美,也为诗人、词人情感的寄托提供载体。

数学数字的应用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常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雍这首耳熟能详的《山村咏怀》,巧用十个基本数字却不显杂乱,七平八稳,既富含启蒙趣味,又以平视的角度描绘出一幅雾气迷蒙的田园图画,读来朗朗上口。

数字的运用,不仅能够为诗词平添趣味,还能巧妙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亦展现了古诗词的修辞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用了数字作对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写出白帝城至江陵的路途遥远,而这样的漫漫长路竟可“一日还”,“千”与“一”的对比,写出了行舟速度之快,也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兴奋与急切。此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凭借绝妙的对比一度“火爆全网”。轻重对比以外,一叶扁舟与万重山也形成隐形的数字上的悬殊对比,“万”重山,是路途之遥、苦难之重,“一”轻舟,是喜悦、是释然,对比之下更显诗人的潇洒恣意与狂放不羁。巧用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并不少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满”与“一”的对比,表达了无缘游园的淡淡遗憾和见到红杏的惊喜,赞美了春天蕴含的无限生命力。

品数字,不仅有以上两种助于理解古诗词的作用,还能让读者通晓古诗词的意境,并感受意境之下藏着的诗意。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是春意无边的江南,“千里”,将江南春如长画卷铺展在读者眼前,在灵动的声色之中体味到江南的春意盎然,写景又达意。《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万”不仅是环境人迹罕至的体现,更是柳宗元所感受到的铺天盖地而来的孤独与凄凉。

数字的“加法”与“减法”妙用,也可以为古诗词增添活力,传达出诗词内含的意境美,诉说出诗人隐于其间的喜怒哀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明月+诗人+影子”的加法,勾勒出诗人对月饮酒醉的画面,自得其乐背后是难言的无奈凄凉。卢钺《雪梅》中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亦体现了一道“双向奔赴”的减法算式,凸显了雪的洁白和梅的清香,富含情理哲思。再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将江面一分为二,是青色与红色的边界之分,更显色彩之变、立体之美,却又融洽和谐,合二为一。而苏轼的《水龙吟》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以杨花喻春色三分,两分“零落成泥碾作尘”,一分“落花流水春去也”,分分零碎、片片消逝,减去的那三分春色,是“点点离人泪”,也是诗人分分增加的遗憾与愁思。

数学赋予古诗词的别样之美不仅在于数字,也在于几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极致的几何美,“大漠”为横面,“孤烟”为纵面,孤烟“直”上的纵横交错,是塞外的雄浑景色,却又透着一丝孤寂。“长河”“落日”,是线与面的融合,一轮圆日于长河之上缓缓落下,在此刻成为温暖的圆满。字字句句,展现着盛唐使者壮阔、坦荡的胸怀。诗人的《渭川田家》也巧用了几何之美。“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字里行间展现着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勾勒出宁静怡然的田园风光。而杜甫那首耳熟能详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更是将点线面融合到了极致。黄鹂“两点”鸣于柳间,白鹭“一线”翱翔于天边,点线结合,视野由近及远,将一幅清新的春日画卷铺在读者眼前。数学几何用它独特的魅力,将古诗词的画面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数学不仅代表着理性与逻辑的冰冷,它也可以与文学碰撞相融,嵌入古诗词,让古诗词的情、意得以展现,成为我们解读古诗词的密钥。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22级小教(2)班 王晓彤

作者 王晓彤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