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曹村实地研学,我才知道‘文都武乡’的深厚底蕴,这里的研学内容也很有意思。”一名正在浙江省瑞安市曹村镇参加研学活动的初中生说道。
当前,研学实践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增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注入了新力量。曹村镇深厚的底蕴体现在哪里?这里的研学活动又有哪些亮点?一起走进曹村镇寻找答案。
打造“研”之路 品读“文都武乡”
“这里是进士馆,也是我们今天研学的第一站,在这里能了解到‘中华进士第一村’的由来……”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一位研学导师介绍。据了解,曹村镇位于浙江省瑞安市,自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至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200多年间,曹村镇共出了82名曹氏进士;这里还是一代南拳宗师、浙南地区马坦门的创始人了旺宗师曾传授武术之地,形成了曹村镇家家户户习武强身的传统,故而被称为“文都武乡”。
然而在几年前这些文化瑰宝却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价值远未得到彰显。2014年一所学校的成立打破了这个局面。
这一年的12月,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获批成立,以负责瑞安市中小学生开展文化创意思维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办学宗旨,建设研学活动阵地,开展中小学文化创意实践活动,打造学生实践品牌。
“我们以曹村为试点区域,通过有机融合非物质遗产文化、进士文化、耕读文化、田园体验、红色教育等文化元素,建设耕读自然区、民俗传统区、进士文化区、红色传承区等8大区域,打造有‘研’有‘学’的课堂,受到了学生、家长的青睐。”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校长虞上朔说。
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研学试点工作的开展,2018年10月,在瑞安市教育局和曹村镇政府的悉心打造下,瑞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正式落户曹村,该基地作为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曹村校区(瑞安市曹村研学基地),帮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丰富的风土人情。
拓展“学”之识 感悟“耕读传家”
走进曹村镇天井垟,天蓝水清,几只白鹭从空中掠过,万亩“粮”田在眼前铺展开来,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也是曹氏一族“读可荣身,耕可致富”生活理念的真实写照。
据悉,天井垟有耕地3万多亩,被誉为“瓯越粮仓”。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一位研学导师介绍,曹村在天井垟中心的垟心岛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游戏、骑行等于一体的农田景观区,成为市民及学生研学的好去处。
为让孩子们感悟“耕读”之乐,曹村打造了诗意曹村路、农场大棚、君柏劳动教学点、稻田课堂、气象站、农业科普馆、米厂、粮仓馆等,以“拥抱小天地,感悟大世界”的研学理念,让每一位来研学的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情可表、有乐分享。
不仅如此,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还设计了研学实践路线,“串”起东源木活字印刷馆、马屿蓝夹缬博物馆、阁巷高则诚纪念馆、隆山知青纪念馆等优秀研学资源,精心打造了“印象曹村文都武乡”“一粒稻谷的旅行”“挥舞红旗跟党走”、“南戏故里水乡行”“居清出廉研学路”等多条特色研学精品线路。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与‘习’,即认知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薄弱甚至缺失。”虞上朔说,研学实践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
如今,曹村已成为了首批浙江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和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截至2024年5月,学校接待研学学生总量已经突破15万人次。
除了曹村,瑞安及周边县市区还有很多优秀的研学基地,如瑞安国旗馆、文成刘伯温故居、平阳红村等,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和更丰富的实践机会,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引领开展跨区域互动,2024年联合创建了温州市首个跨区域“研学教共体”(文瑞平研学实践教育共同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享受优质的研学资源。
提升“践”之法 赓续历史文脉
“哇,我的灯笼终于做成功了!”日前,一位在曹村花灯馆体验的学生说。
据了解,曹村有着800多年的花灯文化,传承的无骨花灯制作工艺还被列入了浙江省级非遗,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曹村都会举办隆重的花灯会,以花灯五彩斑斓、造型奇特闻名温州地区。为此,曹村打造花灯馆,赓续历史文脉,并邀请专业制灯师傅,教授孩子们学习制作无骨花灯。
“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让历史文化得以流传。”虞上朔表示,在曹村,这样的场所还有很多。
比如在进士馆,学生们可以穿上汉服,化身为古代学子,沉浸式体验师生礼仪、课堂氛围等内容,多方位多角度感受古代科举制度下学子的求学之路。
再比如,在马坦武术园,学生们可以跟着武术老师体验创意南拳,学习武术基本功,助力国粹传承“动”起来。
还比如,在曹村碗窑非遗研学工坊,孩子们跟着非遗大师,一边畅游历史文化、一边传承制泥、拉胚、修胚、烧窑等传统工艺,不亦乐乎。
值得一提的是,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还设有成长评估体系,通过评价量表的方式对孩子们的研学过程进行评价,提高研学实践的质量和实效。
下一步,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将继续推动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科学规范高质量开展,打造“研学+耕读”“研学+非遗”“研学+中医药”“研学+科技”“研学+劳动”等省级新型综合实践教育场所,并积极创建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真正让研学实践成为校内外实践教育的新桥梁,整体推进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讯员 陈一帆 庞大光
2024年6月27日温州都市报第15版
网友评论: